首页 理论教育 骈句成语结构形式及修辞教学实践

骈句成语结构形式及修辞教学实践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骈句从上下句意义关系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结构形式:1.并列式。成语上下两句意思相同,呈并列结构。此句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却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成语上下两句呈因果关系:因为不在“其位”,所以不谋“其政”。成语前句是因,后句是果。即上句和下句构成主谓结构。即上句和下句之间存在选择的关系。即骈句成语除了使用骈句修辞外,还同时使用了其他修辞手法。

骈句成语结构形式及修辞教学实践

骈句从上下句意义关系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结构形式:

1.并列式。即骈句上句和下句地位平等,构成并列关系。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出自春秋孙子·计篇》,意思是指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就采取行动。成语上下两句意思相同,呈并列结构。再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此句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却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上下两句意思对应,呈并列结构。类似的成语还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彼一时,此一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十目所视,十手所指”“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丁是丁,卯是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听其言,观其行”等。

2.因果式。即骈句的上句和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前句是因,后句是果。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春秋《论语·泰伯》,意思是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指不过问别人的事情。成语上下两句呈因果关系:因为不在“其位”,所以不谋“其政”。再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战国策·赵策一》,意思是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成语前句是因,后句是果。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吃一堑,长一智”“经一事,长一智”“既来之,则安之”“藏之名山,传之后人”“让礼一寸,得礼一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

3.顺承式。即骈句上句和下句形成顺承关系。如“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过五关,斩六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

4.对比式。即骈句上句与下句意思相反,形成对比。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等。

5.主谓式。即上句和下句构成主谓结构。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等。

6.选择式。即上句和下句之间存在选择的关系。如“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7.兼用式。即骈句成语除了使用骈句修辞外,还同时使用了其他修辞手法。(www.xing528.com)

①兼用比喻。如“静如处女,动如脱兔”“从善如流,从恶如崩”“重于泰山,轻于鸿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②兼用拟物。如“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③兼用对比。见对比式。

④兼用夸张。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⑤兼用顶真。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⑥兼用比兴。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