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诫子书》,写于东汉三国时期,是他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训。诸葛亮终生为国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大业,顾不上小家,顾不上儿子,只能在晚年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如何为人、如何就学、如何处世。
诸葛亮在中国文化中是智慧的化身。同样,这则家书,从形式到内容,都可以看到智慧在闪光。这则简洁精练、智慧理性的家书,能够流传至今,并被选入中学课本作为重点教学篇目,除了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价值之外,其语言表达,尤其是骈句的运用,也有非常值得称道和学习的地方。下面就此文所用的骈句做逐一分析。
第一,用骈句讲品德操守。说到君子行为操守的时候,作者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来告诫儿子,意思是: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从结构上来说,上下句结构相同,词性相对,非常工整。上句“静”与下句“俭”是形容词相对,“修身”与“养德”是动词相对,而“以”出现在上下句同样的位置,是骈句的标志——同字相对。从音乐性来说,上下句都是“1+3”节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此句读起来整齐对称而又富于变化:整体上两句均衡稳定,有对称之美;各句内部前后字数不同,节奏由缓到急,上下句连读有近似回环的旋律之美。
第二,用骈句讲人生志向。讲立志问题,作者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人生志向,不排除干扰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上句中“淡泊”是“明志”的因,“明志”是“淡泊”的果;下句中“宁静”是“致远”的因,“致远”是“宁静”的果。“宁静”与“淡泊”是形容词相对,“明志”与“致远”是动词相对;“非”和“无以”都是同字相对。上下句节奏都是“3+4”,同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第三,用骈句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意义。“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意思是: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除了词性相对和同字相对之外,这组骈句中,结尾的“也”字,既表判断语气,也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这组骈句节奏为“1+3”,“也”字在句尾,更增添了音乐性。(www.xing528.com)
第四,用骈句讲学习和志向的作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这组骈句,作者从反面强调了学习对于增长才干的重要性,强调了志向对于成才的重要性。这组骈句节奏为“2+4”,同样是对称美和变化美的统一。
第五,用骈句讲性情修养。诸葛亮给儿子讲性情修养问题用“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此句意思是: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这组骈句,同样从反面来进行阐述,告诉诸葛瞻个人修养性情要特别注意不能放纵懒散,不能急躁冒险。
第六,用骈句讲时间价值。强调时间的宝贵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意思是: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诸葛亮告诉诸葛瞻,青春年华随着时光的飞驰而消亡,拼搏意志随着岁月的荏苒而流逝;干事业要趁早,成大业也要趁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