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骈句修辞教学探索与实践 - 解决骈句与对偶混淆问题的分析

骈句修辞教学探索与实践 - 解决骈句与对偶混淆问题的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节初中语文公开课上,学生问老师:“老师,‘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对偶吗?”这就是一副宽对。推论的最后结果是,上下句完全相同,也是对偶。可是,众所周知,这是典型的“反复”修辞,并不是“对偶”。由此可见,《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课文中的句子是“对偶”。再次强调短文大部分句子是对偶。一些专家学者,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类句子称为对偶。

在一节初中语文公开课上,学生问老师:“老师,‘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对偶吗?”老师回答:“这是对偶,这是宽对。”这是让人疑惑的回答。我们发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这种问答在课内课外时有发生。那么,老师的回答有依据吗?老师的观点正确吗?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偶的概念是:“修辞方式,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参看853页【律诗】、998页【骈文】。”[1]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附录中,有《常用修辞格简表》,其中对对偶的说明是:“对偶俗称‘对对子’,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2]课本的说明比词典的解释更明确、更清楚,准确说明了“成对地排列”的“词语或句子”是“意思相关或相反的”,并不包括“相同”的,就是说,对偶不是相同词语的成对排列,上下句同样位置自然不能出现同样的词语,即不可以“同字相对”。课本修辞格简表中对对偶的举例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从例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没有同字相对的情况。

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组句子中,上句和下句第三、第四字都是相同的,出现“同字相对”的现象,这就不是对偶。朱承平先生在《对偶辞格》一书中明确阐述:“对偶的最大特点就是重复,对偶的装饰性就是通过它的重复性特征体现出来。对偶的重复,决不在字面上表现出来。同字相对,一直是诗歌对偶力图避免的一大忌讳。”[3]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也不是宽对。所谓“宽对”,是相对于“工对”(也有说“严对”)而言的。宽对是指对偶句中,对平仄、词性方面的要求比较宽,不像工对要求那么严格。工对在音韵上要求平仄相对,在词性上,不但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而且,名词对名词中,只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器物名对器物名。宽对如杭州西湖岳飞墓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山”“铁”“骨”“臣”都是名词,但“山”属地理类,“铁”属器用类,是地理对器用;“骨”属形体类,“臣”属人伦类,是形体对人伦。这就是一副宽对。“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种句子,出现同字相对的情况,当然就不是宽对了。

把有同字相对的句子说成是对偶,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如果把同字相对的句子都归为对偶,那问题来了:第一,上下句同位置都有同样的词,这同样的词可以是一个,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以”;可以是两个,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不以”;可以是三个,如“往事一幕幕,伤心一幕幕”的“一幕幕”;也可以是若干个,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的“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对句子中,上下两句只有一个字是不同的,其余全部是相同的,难道还可以说成是对偶吗?这可以说是修辞学上的“秃头悖论”。按照“秃头悖论”,头上无发是秃头;头上有一根头发,可以算作秃头;有两根头发,也可以算作秃头;有三根头发,还可以算作秃头。以此类推,满头黑发,也应该叫作秃头!这就是荒谬的推论。同理,如果上下两句同位置有相同词语,也可以算作对偶,那真成了“对偶悖论”了。推论的最后结果是,上下句完全相同,也是对偶。那么,像“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也就算作对偶了。可是,众所周知,这是典型的“反复”修辞,并不是“对偶”。第二,对偶之“对”,表示两个词是相对或相反的词,如果是同样的词,那就是“同”,而不是“对”,这不符合对偶中“对”的定义。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把同字相对的句子(骈句)说成是对偶呢?(www.xing528.com)

首先是因为教材或《教师教学用书》的误导。先说教材的误导,如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课后第三题说:“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课本这里所讲概念是“对偶句”,提法是不妥当的,因为两则短文实际上是“多运用骈句”。文中句子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再如“男有分,女有归”,这些都是典型的骈句,不是对偶,因为这些句子的上句与下句都有“同字相对”现象。所以说,课本的提法明显就是一个误导。

再说《教师教学用书》的误导,如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在对第22课《〈礼记〉二则》课后第三题练习进行分析时说道:“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对偶句式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由此可见,《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课文中的句子是“对偶”。接着,在“参考答案”的分析中,一开始就说:“《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再次强调短文大部分句子是对偶。那么,“故曰”之前是哪些句子呢?这些句子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些明显都是典型的骈句。因此,教师用书编著者自己也感到有一些问题没有厘清,所以其在此题分析的最后很不自信地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一一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这些对偶句的铺排效果和气势,与《虽有嘉肴》略同。”这里的表述是“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说明编辑已经意识到骈句不是对偶,但因为整个教学系统没有明确这一类句子到底是什么,所以此书编辑不知道如何将这种句子归类,也就只能将就着把它们说成是“不是严格的对偶”了。

其次是因为某些修辞学专著的误导。一些专家学者,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类句子称为对偶。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希杰《汉语修辞学》说:“上下两联中无一字是重复的,这是严式对偶。而宽式对偶,不强求平仄协调,也允许有重复。”[4]他说的“允许重复”,没有明确是允许上句或下句句内前后会出现重复,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样的重复;还是上下两句同样位置允许出现同样的词语,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重复。因为没有具体明确的说明,所以导致一些读者甚至一些语文老师出现概念上的混淆,以为语言学家所说的“宽对”,就是上下句同样位置也可以重复出现同样的词语。

因为骈句修辞格没有纳入中学语文修辞体系,初中《常用修辞格简表》中没有它的身影,《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提到,中学修辞教学就都没有涉及骈句修辞这个问题,或者说,回避了这个问题,以致大家都不能确认这种句子究竟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很多人都觉得,既然这些句子结构上跟对偶一样,用词上跟对偶也差不多,那就把它们归为对偶吧。

很多中学语文课外辅导材料都把这种骈句归为对偶修辞。这些教辅资料使用广泛,对学生和教师都有严重误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