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过去人们有一种看法:“如果学生各门学科成绩都优秀,便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是对全面发展的一种片面认识。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如下三个目标的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课程目标的最后两条中,提出了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事实上,合格公民的许多基本素质,诸如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批判性的思维习惯等等,都是可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到培育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数学学习还能起到其独到的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当很好地担当起培育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任务。
1.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对学习产生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是学生和未来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则是我们完成任何事情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信会产生力量。兴趣和自信心可以引领一个人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得到发展,在知识的海洋中愉快的遨游,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是主体性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数学课程及其教学应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应用数学,愿意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现象。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材编写以及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很好地体现《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例如,《标准》中很多内容都要求通过丰富的实例展开,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或知识产生的过程,另一方面,活生生的例子也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离自己很近,数学有用,我要学数学。《标准》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呈现形式上的要求也是为了在反映相应数学内容本质的同时,达到引起学生兴趣的目的。例如,对“数学史选讲”专题在呈现方式上就有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要求。
倡导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它将有助于学生体验创造的激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无论人们未来从事怎样的活动,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中华民族历来都具有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美德。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课程的学习更需要一点精神,需要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需要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决心,因而数学课程也就成为我们培育学生具备这种精神和态度的很好的载体。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在学生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不轻易放弃对问题的解决,鼓励他们坚持下去,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钻研的习惯、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进而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www.xing528.com)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中,有许许多多数学家为追求数学的真理贡献自己毕生经历的故事,反映了他们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了解它们,会对青年学生有很大的启发。在《标准》中,设立了“数学史选讲”专题和“数学文化”的内容等,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时应努力按《标准》的要求,渗透和展现这方面的内容。
3.开阔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数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在形成人类的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对数学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可以使人获得美的感受,数学的美不仅有生活中的美,更有思维领域的美,它体现在数学的简洁性、和谐性、奇异性等方面。
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对数学美的感受,是提高其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数学课程应通过适当的内容设置,以及适当的教学形式来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使他们更多地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在必修课程和选修系列1和系列2中,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数学探究等途径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在选修系列3和系列4中,可以通过不同的专题,了解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了解近现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及其在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问题。
4.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科学的基本态度之一是疑问,科学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批判。养成科学的质疑态度、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风格以及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等,是对公民进行科学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数学的客观真理性、推理的严谨性,使之成为理性的化身,因而数学课程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人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习惯的使命。
然而,这种习惯的形成以及理性精神的培育,需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机会,才能促进这一目标的逐渐实现。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对他人的、书本上的甚至权威的观点合理地提出疑问,甚至是批判性的意见。当学生对同伴、教师、教材等的结论、思路、方法有疑问时,应鼓励他们为自己的疑问寻找证据,以否定、修正或证实他人的结论作为思考研究的目标。当事实证明学生的怀疑被否定时,应指导他们理智地放弃怀疑,实事求是地尊重科学,但对他们的敢于质疑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的思想,因此,数学课程中一直都把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新课程更是希望通过《标准》理念和课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未来公民的整体素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总之,我们要以《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依据,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为目的,来认识课程总目标和六个具体目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六个具体目标是有层次的,更加细化、明确了对教学的要求和学习的要求,因此,加强了可操作性。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融合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目的在于实现课程的总目标和《标准》的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