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本教育理论:师生关系完美和谐,效果显著

生本教育理论:师生关系完美和谐,效果显著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本教育把师生关系处理得十分完美、和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的真谛,生本教育将引领中国教育走出迷雾,返璞归真。毋庸置疑,生本教育的价值理念完全切合《纲要》的工作方针。生本教育为新时代教育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激励着新时代教师为最崇高的教育理想而前行。

生本教育理论:师生关系完美和谐,效果显著

一、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把师生关系处理得十分完美、和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二、生本教育,返璞归真

数年来,中国教育饱受诟病,在困惑中艰难爬行。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中国教育的出路在哪里?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革新,但最终收效甚微。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的真谛,生本教育将引领中国教育走出迷雾,返璞归真。

◇1.学生为本,价值归真

长期以来,由于受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教育没有走出师本教育的窠臼,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偏偏就忽视了学生的地位。在师本教育和应试教育思想的笼罩下,学校教育工作举步维艰,教师废寝忘食教得累,学生披星戴月学得苦,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却是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学校教育难以顺应新时代对创造型、多样化人才的召唤。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郭思乐教授指出:“教育改革的问题,表面上是一般的观念或操作问题,但从根本上看,是对教育以学生为本体的迷失或犹疑不定。”他创立的生本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教师、课堂、教材等等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成才服务,因此,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核心与本体。教师围绕学生本体这个核心去思考、设计、实施教育教学,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成才,否则,教师的教育教学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赢得学生的欢迎和支持,形成孤掌难鸣、孤军奋战的局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我国教育的重要工作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毋庸置疑,生本教育的价值理念完全切合《纲要》的工作方针。生本教育价值返璞归真,必将指引教育教学从事倍功半走向事半功倍,学校必将生机勃勃,教育的春天指日可待。

◇2.溯源自然,动力归真

万物皆有内在规律,符合其内在规律就能促进其发展,违背其内在规律就会阻碍其发展。学生的成长也有其独特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这些规律是学生浑然天成的,是学校教育的真正动力,教育遵循了这些规律,学生就会茁壮成长,否则学生的成长就会产生障碍,甚至受到损害,如学生个性的泯灭、能力的削弱等。郭思乐教授以农民变插秧为抛秧为例,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尊重人的内部自然规律开展教育教学的道理,他指出:“抛秧的启示指向建立生本教育,让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学习天性,发挥学习潜能。”他告诉我们,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尤其是动力资源:“形象地说,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生本教育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教育崇尚自然的思想,致力于从学生的内在自然规律寻求教育动力,找到了教育的真正动力,必将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

◇3.无为而为,理想归真

生本教育绝妙地传承和运用了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无为而为”的思想。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划。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生本教育倡导教学活动要尽量采用无形的、无为的方式,激励学生自动、自主、自为地学习,教师尽量少干预学生学习,力争通过教师教少量知识实现学生学习大量知识的目标,促进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全面提升文化素养和能力。郭思乐教授指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学方的有为,这恰好也是教方的成功,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方的有所为。也就是说,我们这里提出的命题‘无为而为’,指的是教育者表面上的、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的无形的有为。”这种教育思想多么辩证,这种教育理想多么远大。这种教育思想如果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教师的教育教学就实现了无为而为,不教而教,这无疑是人类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的最高追求。

生本教育为新时代教育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激励着新时代教师为最崇高的教育理想而前行。

◇4.科学整合,课程归真

过去相当长的时期,教材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备课、上课不脱离教材,学生学习不走出教材,教学唯教材是瞻,检测学生学业水平也以检验教材知识的掌握为主。这种教学促使学生死读书本,死记硬背,不善于迁移运用知识,不注重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开展实验操作和社会实践更是少之又少,这正是我国教育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本教育提出了“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课程观,彻底颠覆了师本教育、教材中心类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使课程走向科学,返璞归真。郭思乐教授指出:“要进行生本教育体系的改革,必须首先对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朱熹所说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所谓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他通过论证和实验调研,还探索了课程改革的方法,那就是教师对学科知识作整合,而且他还高屋建瓴地指出,所有学科都可以作内部的整合,还可以进行学科之间的大课程整合。(www.xing528.com)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他举语文为例形象而透彻地揭示了教材的基本作用及教师科学处理教材的根本方法。生本教育通过整合课程,精要施教,授学生以“渔”,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秉承并丰富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使课程实施变得切实可行。

◇5.学教互促,方法归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的方法一般是边教边学、先教后学,教师围绕教材和考试的考点实施教学,教师教学是“考什么,教什么”,学生的学习是“教什么,学什么”,教师教得很无奈,学生学得很被动。结果是费力不讨好,教师在教学中面面俱到,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劳动;学生终日埋头苦读,也非常辛苦,可是成绩并不理想,素养和能力更是难如人意。

为了走出这种尴尬的境地,生本教育创立了独特的教学方法。

(1)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看到这八个字,一定会有很多人感到惊疑,学生都做了,还学什么?学生都会了,还有必要学习吗?这只是从字面上对生本教育方法的理解,其实这八个字下面包含教育的大智慧。郭思乐教授指出:“儿童的认识规律与成人则相反,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他为我们揭示了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规律,学生在做中学才能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先做后学的教学方法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里所说的先会后学,“会”不能理解为会做、学会。郭思乐教授指出:“先做后学与先会后学是伴生的。全身心地投入做,有可能使学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性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把握对象的本质。然而,这种把握还没有完全诉诸意识,还没有完全地系统化和理论化,所以虽然也可以称为会——领会,但还不能称为学。这里的学,指的是对事物的认识的理论化的或者是符号表述的层次。”他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多么深刻,多么透彻,让人豁然开朗。

(2)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是在“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做了、学了之后,教师再按照学生先做、先学时的情况确定学生的缺陷和学习需要,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郭思乐教授指出:“当教师把一个任务交给学生,就是对他极大的信任,这本身就会带来开拓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学生资源并不是我们荣封的称号,而是实实在在地由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经验、既有知识等等构成的。学生自己是这一资源的主人,只有他自己在一种充分自由的状态下,才能通过他自己的思维的感觉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安排,把资源发挥和利用得最合理。先学后教,恰好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

(3)读和做,缓说破。这六个字言简意赅,它包含了生本教育的基本方法,包含了生本教育的哲学思想。众所周知,讨论是现代教学中的常用方法,通过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等。感悟是教学的最高目标,通过感悟,学生才能真正学会知识,感悟知识,学生就能灵活运用知识,学会举一反三。

为了给学生讨论和感悟的时机与条件,生本教育又倡导“读和做,缓说破”的教学方法。郭思乐教授指出:“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生本教育的显著特征。要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更有质量的感悟的一个条件,就是我们不要代替他们的感悟,而要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在生本教育中很少限制、很少说教,就只是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儿童们从中自己感悟了,这就成为他们头脑中最稳定的精神财富。”生本教育方法看似多么简单,其实又非常绝妙,它真正尊重了学生的自然,遵循了教育的规律。

◇6.淡化功利,评价归真

传统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的评价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因为其主要功能是筛选和淘汰学生。传统评价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书面考试,按成绩高低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或等级,优秀层次或等级的学生受到重视,被选送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而其他层次或等级的学生往往受到忽视,失去了深造的机会和资格。这种评价是不公平而且不科学的,因为学生的很多方面是书面考试难以展现出来的,如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因此,通过这种评价方式筛选人才往往埋没甚至扼杀了很多人才。

生本教育彻底打破了传统评价的枷锁,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郭思乐教授指出:“生本教育的评价应当配合‘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课程改革,注意评价那些对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如学习态度、对第一层次的知识的掌握、基本的技能和能力等。”这样的评价和管理将引导师生把教学关注的焦点转向教学过程,转向学生最终的发展成效,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发展和成才。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生本教育都贯彻了以学生为根本的思想,遵循了人类教育的客观规律,顺应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现代化建设对新型人才的召唤。生本教育为我国教育带来一声春雷,让我们静待祖国教育春暖花开。

范例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