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李准
【主题描述】
语文是中国最璀璨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是中国几千年来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也许是受苏联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我国的语文教学误入一个怪圈,语文教学就像屠宰牲畜一样,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大卸八块,语文教师对课文的讲析失去了文学艺术美。学生学习语文味同嚼蜡,昏昏欲睡;课后遨游应试题海,筋疲力尽。师生在语文教学中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结果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仍然差,考试成绩仍然不理想。也正因为这种局面,导致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语文,甚至有人还悲叹:“语文误尽天下苍生。”
民族文化的传承召唤语文教育革新,语文教育改革要取得成功,还需要返璞归真,从陈腐的讲析式语文教学走向赏析式语文教学。讲析式语文教学就是前面所述的模仿苏联的语文教学,它破坏了汉语文学的美好本质,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科书所选课文文质兼美,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精神世界都能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正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涵。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靠教师的滔滔讲解、问题轰炸或者题海战术就能奏效的,而要靠教师科学运用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得到实现。我们语文教师应实施赏析式语文教学,站在欣赏课文的高度引领学生学习课文,以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正如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所说,语文课堂教学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合宜的教学内容,二是有效的教学组织。根据学情和文本体式正确确定课文教学的内容节点,教学目标既富有价值又容易实现;根据学情和文本体式再去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的实施才会恰到好处,使学生学有所成。这就是赏析式语文教学,它是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它是随机应变的语文教学,它是运用现代技术的语文教学,它是展现语文之美的语文教学,它是学生喜爱的语文教学。
【课例叙述】
在四川省广元市第二届教学大比武活动中,广元市利州区荣山中学樊晏清老师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让人耳目一新,呈现了一堂艺术性赏析式的语文教学,使评委和其他参赛教师都深受启示。
樊老师通过研读文本,将教学节点确定为建构“泊”和“又”字的深刻内涵,用这两个字串联课文内容,并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欣赏昔日的罗布泊→感受今日的罗布泊→探究罗布泊的变因→延伸生活化的作业→体验创作的乐趣。
上课伊始,樊老师引领学生理解形声字“泊”的构成和含义,水到渠成地组织学生欣赏昔日罗布泊的美丽;去掉水字旁由“泊”变为“白”,又自然过渡到让学生感受今日罗布泊的荒凉。组织学生朗读文中对罗布泊的描写时,他及时指导朗读时的起伏、节奏、语气和韵味。组织学生欣赏今昔罗布泊时,他用多媒体播放配乐视频,将无声的语言文字变为形象的图片和音乐,再让学生谈观后感受,学生谈得细致而有情感。
在“探究罗布泊的变因”环节,樊老师以建构“又”字的内涵为抓手,激励学生探究文本的内容,运用课内外资料揭示罗布泊变化的原因。
在“延伸生活化的作业”环节,他激励学生举我国其他地方的环境破坏为例谈环保的意义,他还将自己拍摄的广元皇泽寺、剑门关、嘉陵江受污染和破坏的图片展示出来,激励学生谈感受,探讨保护家乡环境的方法。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体验创作的乐趣”环节,樊老师鼓励学生将课文改写成简短的散文诗,再配上动人的音乐,和学生一起动情朗诵,该课就在这样浓厚的氛围中结束,全场掌声雷动。
【课例分析】
樊老师的这节课境界很高,他将枯燥的讲析课文改为形象的赏析课文,艺术而有效,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借鉴。(www.xing528.com)
首先,他解读文本独到而巧妙。
他抓住“泊”字和“又”字,概括、串联课文全部内容,引领全部教学环节,使教学思路清晰,自然巧妙。他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环保精神的传达很到位。云南师范大学张承明教授指出,文本解读质量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樊老师解读文本的功夫,为他在此次教学大比武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他实施教学艺术而科学。
在组织学生欣赏昔日罗布泊的美丽,感受今日罗布泊的荒凉时,他不只是学生读文中的描述,而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播放配乐视频,音画结合,给学生以形象的刺激,为解读文本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设了良好的情景。他将音乐、美术和科学技术融合、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
另外,樊老师的教学彰显了语文之美。
他引领学生解读“泊”字和“又”字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奇妙。在组织学生赏析文中对今昔罗布泊的描写时,他指导学生朗读方法,激励学生有感情、抑扬顿挫地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欣赏昔日罗布泊的美丽,感受今日罗布泊的荒凉,让学生感受到了汉语的美丽和丰厚。特别是他组织学生将课文改写成散文诗,再配乐朗诵,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汉语文学的动人,体会到了文学创作的快乐和幸福。
樊老师这节课最大的成功还在于他的课是有效的。张承明教授指出,有效教学体现在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第一,这节课有效果。《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体裁是报告文学,不少教师将它作为说明文教学,便忽略了它的文学性。樊老师运用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写作能力,目标确定正确而且完全实现。课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是培养学生环保精神、落实环保行动,樊老师引导学生探究罗布泊今昔变化的原因,组织学生探讨家乡广元环境保护的方法,这一目标也最终达成。第二,这节课有效益。指导和组织学生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赏析描写今昔罗布泊的文字,使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今昔罗布泊的变化原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环保意识和精神得以树立;将课文改写成散文诗,又不失时机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三,这节课有效率。课文篇幅较长,教师们一般要用两课时教学,而樊老师只用了一课时便完成了教学任务,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樊老师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讲析式教学的枷锁,开展生动灵活的赏析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感受祖国语文的美妙,受到祖国语文的良好熏陶和感染。他用艺术而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也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当然,这节课也还有缺憾,有必要改进。比如,教学环节有五个,显得太多。一节课只有40分钟左右的时间,有两三个环节即可,否则教学时间仓促,只好跑马观花,教学任务不易完成,教学重难点也难以得到突破。可以将欣赏昔日罗布泊的美丽和感受今日罗布泊的荒凉合为一个环节,可以将“延伸生活化的作业”环节布置学生课后合作完成。再如,学生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时间太短,领会不深刻,教师只好讲解;学生改写散文诗教师指导方法不够,时间短暂,最后由教师出示。这些地方都使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体现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没有一堂课是完美无缺的课。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取长补短,努力减少缺憾,让语文教学更加科学、艺术而有效。
(此文发表于《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