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差异教学策略研究:让文言教学更悦动

初中差异教学策略研究:让文言教学更悦动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学生对话描写的问题,来反观教师教学的问题:1.是教学目的定位不当,“为考试而学,为升学而学”成为文言文教学主要甚至唯一的目的,以至教学内容无限向艰深延伸。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以《狼》的教学节选为例。师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初中差异教学策略研究:让文言教学更悦动

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 杜文志

【问题描述】

走进教室,感觉教室里出奇的安静,发现了孩子们都安安静静地在看书,才发现,来了些教师听课。

师:检查一下昨天的预习作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熟了吗?

生:没问题了。(整齐的声音)

师:谁来试试?好,李阳(语文背诵小组长),你来。

生读,师在黑板上记下了读错的字:曾(zēng)益:增加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师:请记住上述读音。张华(内向,不爱发言,怕学古文),你再来读一次,请大家拿起笔标记停顿。

生读,标记停顿。

师:好了,谁来告诉我,刚才张华的停顿有没有问题。

生:老师,“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劳”也该重读。

生:“行拂乱其所为”的停顿应该是“行拂/乱/其所为”才对。

生:老师……

在其他同学的声音中,明显地感觉到张华的头更低了。

【问题诊断】

上面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古文课堂学习问题有:

1.学生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

2.学生没有准确地掌握语气、停顿、重音等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技巧和规律。

3.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从学生对话描写的问题,来反观教师教学的问题:

1.是教学目的定位不当,“为考试而学,为升学而学”成为文言文教学主要甚至唯一的目的,以至教学内容无限向艰深延伸。

2.是教学策略失准,串讲、串译被视为文言文教学的不二法门,忽略了朗读的环节。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导致了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教得无奈,学生更是学得艰难、学得疲惫,以至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

【问题解决尝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巩固课文中的文言生词,又能促进学生学会分析和掌握文言语句,还能促进学生逐步理解和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文言文,应该用普通话标准语音,像读现代文一样,掌握准确的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掌握句读、语气、停顿、重音、语速。通过积累文言语感,初识文言常用字,大致了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技巧和规律。

2.采用通读与精读(字斟句酌、质疑释疑)相结合;美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与品读(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相结合。

【问题解决优化路径】

◇优化路径1: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再读找出重点疑难语句→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重点语句节奏→联系上下文确定语句内容

【范例1】准确停顿其意现。教学内容:《狼》。

诵读就是带有感情的朗诵。学习文言文,诵读是关键。除了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读准节奏也是很重要的。只有读准了停顿,才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反之,则离题万里。

以《狼》的教学节选为例。

师:同学们,读了一遍了,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屠户杀死两只狼的故事。

师:嗯,不错。还有吗?

生:老师,屠户还杀死了一只狗。

师:杀死了一只狗,课文中有狗吗?大家看看。

生:屠户杀死两只狼的故事。

生:老师,没有。

生:老师,就是有!

师:你说说,你从哪儿读出了有一只狗?

生:“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其中一只狗蹲坐在(屠户)的前面,它肯定也被杀死了。

师:有道理,对吧?同学们。

生:老师,不对,刚才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似地蹲坐在(屠户)前面。而不是狗。

师:有意思,大家再读读,讨论讨论。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的停顿不太好把握,从字面上看,可以是“其一犬/坐/于前”;也可以是“其一/犬/坐/于前”。停顿不同,意思也就不同了,所以就有了分歧。

师:说得好,大家联系上下文再读读,看看在这儿怎样停顿更准确些。

生:第二种“其一/犬/坐/于前”。(www.xing528.com)

师:看来同学们真读懂了!结合上下文,反复诵读后,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其一”是主语,“犬”是用来形容狼坐的姿态,不是主语,因此,要停在“其一”的后面。

◇优化路径2:略读感知课文内容→细读抓住关键语句→精读感悟课文内涵

【范例2】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学内容:《春望》。

精读,也就是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语句做更加深入的分析,从而理解作品内容。

以《春望》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生:前四句写了作者在春天里看到的长安的景象,都城败象,饱含感叹。

师:请听音乐。心里默读一遍。还有其他内容吗?

生:老师,主人公感伤时局,想家了。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悲从中来。

师:好。请大声读出来。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说得真好,听老师读一遍,看看哪句最能体现这份心情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你说说,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师:再读一遍,请找出关键词。

生:“不胜”。“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盼望一封报平安的家书,盼得忧愁地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稀少到连发簪都别不住头发和帽子了,“不胜”一词充分表达了诗人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的程度。

师配上音乐,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杜甫忧国思家的心情。

师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优化路径3:诵读把握课文内容→情景再现文言语境→美读融入作者心灵

【范例3】情境再现美其中。教学内容:《湖心亭看雪》。

美读就是融入文言语境,与古人做心灵的交流,感知古文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蕴美。

以《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古文的美在文字、在语言环境里,这些都需要美美地读、入情入境地读才体悟到。请大家认真地朗读这篇课文,看看你读到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西湖观景,重点是雪景

师:请看多媒体,听范读,感受当时的环境。

师:请跟音乐再读一遍,体会当时的环境。告诉我,作者做什么去了?

生:在主人公看来,西湖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所以作者才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的环境里,选择在子夜初更时分,驾小舟去往湖心亭。

师:课文重点表现的就是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要理解作者的心情,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是不错的方法。方法一:品词语。齐读课文后请以“我认为__________词用得好,写出了__________”为话题说说课文的景美。

生:我认为“长堤一痕”,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写出了湖中美景。在读中明确: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感受,高度抽象地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师:景语皆情语,课文在美景之后才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方法二:跟着音乐朗读后品美点。请以“我认为__________句美,写出了 __________ ”为话题说说课文的情美。

生:我认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美。“痴”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碰到了“知己”,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这个小小的尾声,如轻舟荡桨,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

师:由此看出,学会字词句只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学会品味、鉴赏文言文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所以,在学文言文时,同学们要适当地加强朗读,更能激发对课文思想内涵的认识,同时也会在文言文课堂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问题解决资源链接】

1.卿平海《语文新课程创意教学》

2.李德树、卿平海《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难点及教学对策》

3.《语文新课程标准》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问题解决反思建模】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方法之一,“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结合我校开展的语文有效教学实践,主张通过“教学改革,培养能力,拓展深化,提高素养”的策略,通过加强朗读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文言文的诵读教学大致上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此阶段以扫除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主要目的。要掌握好朗读的停顿。停顿,是为了正确、清楚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调节气息。

第二步:略读。这是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在这个阶段,教师最好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第三步:精读。也就是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语句做更加深入的分析。

第四步:美读。这是一种鉴赏性的诵读,可以说已达到了一种境界,亦即“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此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