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探索之旅的第一卷,我选择研究这个自然界的总体面貌。比如,脚下的大地是什么;如果我们一直往一个方向走会走到哪里;天上的云是什么;星星是什么;太阳是什么;月亮是什么;它们离我们有多远;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为什么它们有时候会突然钻到地下……这些都是人类从刚诞生时就最感兴趣的问题,古代几乎所有宗教、神话、哲学都涉及这些问题,而围绕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也是人类科学的最重要起源。
作为现代人,很多人或多或少被告知过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当你想象着自己在“未知”的背景下去通过观察获得这些答案时,你会发现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地球来说,我们看到的地面明明是平坦的,凭什么说它是个球呢?就地球绕着太阳转(或自转)而言,我们感受到的地面明明是静止的,凭什么说它会运动(或自转)呢?就行星绕着太阳转而言,我们只能观测到行星和太阳的方位,又该如何确定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从而获得它们的运行情况呢?往更大了说,我们又是怎么知道我们处于一个叫银河系的星系中呢?……
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人的困惑突然让我想到了宗教。宗教教育教徒有神的存在,应该遵循神的教令,但从不严格解释神从哪来,又有谁见过。反观我们的科学教育,我们教育学生们大地是个球,它和其他行星一起绕着太阳转,我们就处于银河系内,等等,却不严谨地说明这些结论的来源,那这和传教有何区别呢?仅仅是灌输的思想不同吧?
暂且不说我们学过的一些天文知识是怎么来的,我们的教育大多注重理论而轻视实际的观测。比如,我们如何在夜晚分辨行星和恒星;晚上的恒星是怎么运动的;行星又是怎么运动的;如何辨认星座;东西南北是如何定义的又该如何方便地确定;月亮何时升起何时落下;太阳的方位在一天和一年中怎么变化……这些实实在在的观测是被现代教育最为轻视的,而这些正好是学生们得以在现实生活中检验他们所学知识的方式,因而也正好是宗教传教和科学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
在即将启程的第一卷中,我们将忘记曾经学过的所有知识,只留下生活中的经验,只允许使用普通人都能理解其制作原理的简单工具(比如尺子、量角器、绳子、钟表等。由此也排除那些制作原理不易理解的现代高科技工具,比如卫星、探测器甚至是望远镜等,但它们可以在带有科普性质的最后一章中出现),从零开始观察和探索这个世界。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在阅读之前,你要把思维调到“未知”的背景下,从新生婴儿的角度来重新研究这个世界。(www.xing528.com)
对于第一卷,除了总体展现出探索之旅的写作模式,并为探索之旅开启旅途外,还有一个重要目标是:低门槛地展现出科学研究的过程,使得任何一个没有科学背景的人,都能通过第一卷的阅读,深刻理解科学以及科学思维的含义。正因为如此,我刚刚才只允许使用普通人都能理解的简单工具,而除此之外,我还采取了同比例绘图和制作缩小模型的方式(你很快会看到),绕过了很多数学,只留下简单的加减乘除(你甚至可以把这加减乘除的过程跳过,直接看计算结果)。虽然绘图和制作模型的方式不是历史上采用的主要方式,但它可以比计算更好地展示出数学的本质。而无论是加减乘除还是绘图和制作模型转为计算的过程,我都会在第二卷补全。到那时你会发现,正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未被允许使用太多数学的经历,我们才能有朝一日明白数学的神奇和重要性。
探索之旅理应是零起点的,只是因为一方面基础天文学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太过重要,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能总体展现科学思维的绝佳话题,所以我无论如何都要把它放在第一卷。
林少如
2017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