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世纪中国:白银外流的严重性与经济影响

19世纪中国:白银外流的严重性与经济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比较其他中国使用白银的时代可以看出:19世纪前期的中国经历了其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白银外流。据粗略估计,1814-1856年间中国白银的外流量达到了中国白银总供给量的18%。从17世纪到1921年的其他时期中国并没有发生像这样的全国性的、长时期的白银外流现象。它对经济的影响不能与1808-1856年间因白银外流而导致的全国性影响相提并论。除了国内因素外,美洲白银流入量的减少也是原因之一。

通过比较其他中国使用白银的时代可以看出:19世纪前期的中国经历了其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白银外流。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估计中国在1930-1935年间的白银外流量使包括硬币、纸币和存款在内的货币供应减少了9%-11%。据粗略估计,1814-1856年间中国白银的外流量达到了中国白银总供给量的18%。尽管后一数字是白银总供给量的百分比而前一数字是货币总供给量的百分比,但是1930年代的白银外流仅持续了5年,而19世纪前期的白银外流则持续了接近三四十年之久。

从17世纪到1921年的其他时期中国并没有发生像这样的全国性的、长时期的白银外流现象。17世纪时白银供应因1661-1683年间的禁止海上贸易政策而格外短缺,其基本问题不是白银的不断增加出口而是白银的减少进口。从1808-1856年间,大约有3.68亿银元的白银流出国外,而在1721-1800年间和1857-1886年间分别有大约1.73亿和6.91亿银元的白银流入中国。从1888-1898年间,中国的贸易收支转为赤字,但是海外华人的汇款弥补了这一赤字,因而白银仍有净流入。从1899-1921年间,除了海外华人的汇款外,马关条约所允许的外国借款和投资也弥补了贸易赤字,而使中国的国际收支成为正数。

19世纪前期的清朝政府几乎拿不出什么政策性工具来应付货币供给成长率减少的状况。1930年代的中国政府通过支持政府企业刺激经济发展。军费开支的增加也能改善货币的供应。例如,在17世纪的中国,1644年前后明政权与清军的军事冲突使得大量现银流入市场。与之相反,19世纪前期的军费开支却比乾隆晚期少。(www.xing528.com)

19世纪中国的货币结构也比其后的中国或是同时期的英国更加受国际市场的波及。从1905-1911年,虽然银价上涨但仅局限在华北和华中地区。它对经济的影响不能与1808-1856年间因白银外流而导致的全国性影响相提并论。此时,制钱不再像1808-1856年间那么重要了。此时,也有更多的纸币流通,并且清政府已开始铸造银元了。在1930年代,由于白银和制钱都变得较不重要,纸币转为最重要的货币,从而也将白银外流的影响减少至最小程度。当英国在19世纪前期因世界白银减产而面临货币供给成长率减少的情况时,它通过发行现代银行纸币来加以弥补。另外,英国对制钱的依赖不多,没有经受中国所经历的那种强烈的银贵钱贱危机的冲击。印度大约在1820-1830年代早期之间,也曾经历过银价上涨和通货紧缩的情形。除了国内因素外,美洲白银流入量的减少也是原因之一。但是随着对华鸦片出口的急剧增加,印度的情势在1840年代中期已经大为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