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DIS G—M传感器,可以观察到即使附近没有放射源,也仍显示很低的计数率,即本底计数率。本底计数率产生的原因是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宇宙射线,以及地壳中少量放射性物质激发G—M计数管产生的脉冲。本底计数率的来源见图2—7—4。正常情况下,本底计数率约为20cpm左右。比如本底计数率,所反映的就是正常环境下辐射的强度。连续记录一段时间,根据累计计数率计算平均计数率,即获得测量期内本底计数率与当地历史纪录的比较。
打开DIS G—M传感器,可以观察到即使附近没有放射源,也仍显示很低的计数率,即本底计数率。本底计数率产生的原因是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宇宙射线(β和γ射线),以及地壳中少量放射性物质激发G—M计数管产生的脉冲。本底计数率的来源见图2—7—4。正常情况下,本底计数率约为20cpm左右(上海地区数据)。
本底计数率—人与辐射共存的证据:
很多人谈辐射色变,看到辐射两字就联想到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但只要做过原子物理实验,就会认识到辐射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在一定强度之下的粒子辐射不仅是安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本底计数率,所反映的就是正常环境下辐射的强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普及实验方可消除认识的误区和对错误的盲从。
图2—7—4 放射源计数率来源(www.xing528.com)
实验中,将DIS G—M传感器放置在远离放射源的位置,点击“开始记录”。当观察到小红点的闪烁或听到“嘀嘀”声时,就表明DIS G—M传感器记录下了射线粒子脉冲。随着倒计时钟指针的改变,可观查到当前分钟的计数率直方图在逐渐增高。一分钟结束后,该直方图自动左移,新的直方图开始生成。连续记录一段时间(半小时~一小时),根据累计计数率计算平均计数率,即获得测量期内本底计数率与当地历史纪录的比较(图2—7—5)。
图2—7—5 测量期内本底计数率与当地历史纪录的比较
从实验可见,即使实验条件相同,每一分钟的计数率也都各不相同。但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尽管计数率每分钟都在变化,有时差别很大,但均围绕一个平均值涨落。由此可见,导致计数率产生的放射性现象存在随机性,这也是放射性衰变的重要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