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农民先于工人开始上网?

为什么农民先于工人开始上网?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农民上网比工人还积极。10月15、16日,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上又连看两条农民上网的故事,我终于再也忍不住了,要给“农民比工人先上网”这件事一个“说法”。从文化比较这个视点,再来审视“农民比工人先上网”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这不是开玩笑,它背后有内在逻辑。“农民比工人更容易适应网络时代”对于农民上网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而工人上网却全不见报道。

为什么农民先于工人开始上网?

经常关注网络方面的新闻,发现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经常有农民上网的报道,却从没见过关于工人上网的报道。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农民上网比工人还积极。过去看了这类新闻,都是一笑了之。10月15、16日,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上又连看两条农民上网的故事,我终于再也忍不住了,要给“农民比工人先上网”这件事一个“说法”。

国际著名的“PC论坛”的主人埃瑟·戴森在北京发行她的著作《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业界给予了高度重视,她讲了许多观点,IT媒体都争相传播。可偏偏有一个重要观点,IT业界整个给忽视了,结果“墙里开花墙外红”,倒是人民日报8月15日给报道了,这是一个很“异类”的观点:农民比工人更容易适应网络时代。

这个观点的实质是说,农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相似,而与工业文明不同。这真是“农民比工人先上网”的绝妙解释。从文化比较这个视点,再来审视“农民比工人先上网”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这不是开玩笑,它背后有内在逻辑。

中国上网一大怪,农民比工人跑得快

人民日报10月16日的新闻说:素有“葡萄王”美称的河北省徐水县农民李成,日前通过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用中、英两种文字面向全世界摆开擂台:任何一个国家的单位或个人,培育出某个葡萄品种在产量、色泽、口感、耐储等综合性方面有超过他培育的“红贵族”品种,介绍到中国种植的,奖励人民币10万元。早在1994年李成就曾面向全国设奖1万元大摆擂台,最终全国近百名攻擂者没能把他从“擂主”宝座上打下来。此次李成通过互联网,又向世界摆擂,旨在鼓励各国葡萄专家和种植者加快葡萄新优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促进我国葡萄栽培事业的发展。

市场报10月15日的新闻说:天津北辰区大张庄农民何继金正筹备到国外建鸡场,因为他从家里的计算机上获知,罗马尼亚的禽蛋市场存在空白。随着信息应用意识的不断增强,上网正成为北辰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何继金一家经营着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种鸡孵化厂,长期向华北地区供应鸡雏。今年他们联通了计算机网,通过网络查询行业信息,跟踪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同时使鸡场的知名度大大提高。鸡场以往每年售鸡雏200余万只,今年到目前已接订货00余万只,增加产值260余万元,鸡雏销售已经覆盖华北地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北辰区农民刘旭树谈到上网的好处时兴奋地说:“上网后眼睛更亮了,耳朵更灵了。”现在他每天上网2~3个小时,通过互联网及时跟踪国内建材市场行情。他下一步的计划是制作自己的主页,把自己及本镇生产的特色产品在互联网上宣传出去,在网上展示自己的产品,搞活经营。

事实上,除了这两则新闻外,有关农民上网的报道到处都有。26岁的任守滨是黑龙江省密山市黑台镇复兴村六组的青年农民,今年5月初花近1.5万元买了一套多媒体电脑和一台打印机,并通过邮局上了因特网,成为黑龙江个人上网中的农民第一人。他还专门送妻子学了电脑。两口子已通过上网查询了一些农副产品价格和教育信息,还准备租用网页,通过电子信箱进行信息交流。这类事情影响还蛮大,刘丽丽是来自长沙市开福区的一位从事花卉经营的年青个体户,她在展会上看了一个多小时,就决定买台个人电脑回家

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听说山东省有个农民通过电脑网络做鲜花生意赚了大钱,我也想试试。”她指的可能是山东莱州农民在互联网上把花卉生意做到上千万元规模那件事。(www.xing528.com)

这形成一个奇妙的景观,人们看了报纸,准会以为,在中国,上网就两类人:知识分子和农民!而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网络普及顺序:由知识分子,到工人,再到农民。网络不再是按照信息文化圈、工业文化圈、农业文化圈这种顺序扩散!

“农民比工人更容易适应网络时代”对于农民上网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而工人上网却全不见报道。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工人都在城里,城里人上网容易,所以即使有个把工人上了网,也算不得什么新闻,所以没人报道;农民就不同了,农民给人的印象很“土”,如果农民反倒先上了网,就成了新鲜事,所以报纸喜欢报道。也许还会有人认为,工人现在都忙着下岗,哪有那份闲心和闲钱上网;农民不下岗,只要有钱,当然能上网。

这些理由都对,但我宁可不这么看。因为这些理由太表面化,除了事实本身,什么也说明不了。真正能说明问题的,是这样一个理由: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助于他上网;而工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妨碍他上网。

戴森就持这种观点。她表示,互联网带来的结构变化之一,是家庭与办公室之间的重新整合。农民因为以往的生活习惯,很容易适应这种工作、生活的相互融合。而工人会发现这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

换句话说,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套一个最时髦的术语,就是“在家办公”。在高度信息化的美国,非得是白领以上的“有闲劳动”阶层,才能领受在家办公“待遇”。而农民几千年来,过的一直就是“两亩薄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在家办公”生活。

你让他离开家,去单位上班,他一会儿想着回家割麦子,一会儿想着猪窜上了炕,反而不踏实。相反,只要在上述“在家办公”条件上,再加个“手机电脑E-MAIL”,就什么也不缺了。他可以拿个爱立信5000或联想“掌上电脑”的混血儿,蹲在田埂上发布基于IP的指令:“孩他妈,中午吃窝头五个,白酒二两”;或:“速发大白菜五百颗至阿姆斯特丹”。生产生活两不误。

反过来,工人上网,于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有些问题。首先,他在哪上网呢?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家里?工厂固然可以上网,但那网并不是他的,他和厂子里网络的关系要拐好几道弯才够得上;如果是在家里上网,就是纯消费了,可上网与本职工作挣钱没关,只是为了娱乐,这不太奢侈了吗?这种矛盾,是工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本身的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