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关键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要以物质条件为基础,还必须提供丰富的社会精神文化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强文化建设和开展文化活动一直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属于精神家园建设的较高层次,广泛地提升国民的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精神家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以先进文化为建设重点,引领人们精神生活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大力支持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下,文化出现了大发展、大繁荣景象,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多种多样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如“为了总结、推广精神文明创建的成果,发挥成果对社会的强化效应,我国开展了‘五个一工程’评选与奖励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即组织生产、推荐申报的精神产品中五个方面的精品佳作: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或电影)作品、一部好的图书(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部好的理论文章(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首好歌,1995年起将一首好歌和一部好的广播剧列入评选范围,对获奖单位与入选作品,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共有电影122部,电视剧291部、戏剧243部、歌曲193部、广播剧159部获得‘五个一工程’奖。这些精神文化的精品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对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活动和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具有激励、导向、示范、精品、育才的独特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多样化方式落到了实处;对弘扬主旋律,鼓励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孕育富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浓郁生活气息并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构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大夏,提高人们精神境界方面意义深远。”[39]
但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注重文化的经济效益,致使文化渐渐出现了“文化过剩”的苗头。当然这种过剩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文化中的有益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所占比重太少,而低俗的、庸俗的、粗略的文化大有泛滥之势。这种势头如不加以正确疏导和适时引导,不仅瓦解和离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破坏社会风气,阻碍经济发展,而且也影响人们精神生活品味的提升。因此,要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更好的理解和认同,我们必须以先进文化的全面建设为重点,丰富和净化社会精神文化资源,引领人们精神生活的发展方向。全面建设先进文化。首先,要始终把握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江泽民对此曾讲道:“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40]市场经济的运行孕育着各种各样的文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为国外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打开了大门,其中既有先进积极的文化、又有落后消极的文化。面对多元文化的交融、交流和交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秉持的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1]。而要实现先进文化对文化方向的引领,就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我国意识形态的阵地,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此,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2]
(二)以社会效益为先,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开展提供广阔领域
为了更好地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展民众生活的空间,以及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质量,使大多数民众都能享受改革开放以来物质和精神生活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为了真正实现文化成果普及惠民,首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搞好基层文化工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各地政府在党中央的指导下,近年来加快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加快形成了可以覆盖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2007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99个,是1978年的2.3倍。博物馆1722个,是1978年的4.9倍。共有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有限电视用户1532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2688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6%。2007年生产故事影片402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出版各类报纸438亿份,各类期刊30亿册,图书43亿册,分别是1978年的3.4倍、4.0倍和1.7倍。共有档案馆398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5876卷,分别是1991年的1.1倍和2.8倍。[43]这些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文化生活的平台以及丰富的精神生活食粮,拓展了人们精神活动的领域。2012年国家政策提出要继续完善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将其逐渐以免费的形式对全国民众开放。这无疑是丰富和提高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惠民措施。
其次,国家还提出要创造和提供丰富健康的文化产品,在此过程中要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两者相冲突的情况下,以社会效益为先。文化产品首先是一种精神产品。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产品在满足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将潜移默化地起到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塑造人们的良好品格、净化人们的心灵和优化社会风气的作用,这是精神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独特作用。然而当今市场上,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忽视文化产品的社会功能,大量低俗、粗略的文化产品充斥着市场;一些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播出一些低俗不堪的节目;等等。这种种现象扰乱了市场,破坏了社会风气。对此,邓小平曾提出过“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原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44]。为此我们在创造和生产文化产品时,应该既要考虑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使其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精神产品的特殊属性,即要充分考虑文化事业所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因此不能消极、被动地完全由市场支配;我们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生产和创造出高质量、高品味的精神产品以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而不能仅仅为了经济效益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由此“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的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45]
(三)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为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创建条件
新时期精神家园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同时也必须从外部优化精神家园建设的社会舆论氛围。所谓“舆论”,就是“群众对国家的政治、政府政策、公共问题和对负责处理这些政策和问题的人所公开表示的意见。”[46]舆论既然是群众公开表达意见的方式,那必将形成一定渠道来公开表达群众意见,如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传媒以及电子网络等。大众传媒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可以使大量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千家万户,同时它还可反复持久地进行宣传和灌输来加深人们对信息的了解和接收。大众媒介是代表社会主义方向的先进文化实现其引领作用的主要宣传和灌输渠道。因为“意识形态主要通过语言和符号,通过文化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其中媒体的作用是最重要的。我们对于意识形态的关注,应该在语言、媒体、娱乐等领域,尤其是从传播的角度来考虑价值观的表达和交流。”[47]此外,除了大众媒介,人们对代表社会主流方向的先进文化的认同还需要通过学校、社会共同体及公共活动场所来进行宣传和教育,因为它们既是道德规范形成之地,也是人们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学校作为一种正规的制度化组织结构,一直都是主流意识形态最系统化的宣传教育基地。社会共同体和公共场所是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人们对共同理性和共同目标接受、认同的主要领地。
然而大众传媒以及网络、学校、社会共同体等舆论阵地不仅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非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江泽民说过:“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48]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该整合舆论阵地,牢牢掌握舆论的主导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正面宣传教育,论述主导文化的合理性,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的不合理性,引导民众明辨是非,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脱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营造积极的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避免人们误入歧途。正如毛泽东所说:“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批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不加批评,看看错误思想到处泛滥,任凭它们去占领市场,当然不行。”另一方面,大力加强电影、电视剧、戏曲、音乐、舞蹈、美术、小说、诗歌等各类文艺作品的创造,通过这些健康向上、有益的文化产品的出版、播映、演出等来加强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引导,提倡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坚决抵制那些低俗、反动、淫秽、非法等产品,让健康的文化产品来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大力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进而激发人们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