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在革命实践活动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它是经中国实践所检验的。对此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和方式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结合现阶段国情,分层次进行。一切宗教信仰、民间信仰和其他一切信仰必须在中国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同时必须都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下进行活动。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信仰问题是精神家园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人是不可能没有信仰的,他必须有一个精神家园,并不停地走在返回这一家园的路途之中。”[32]人的信仰一旦丧失,就会失去追求生活意义的动力,陷入空虚、无聊和迷茫中,过着一种无所适从、无价值的生活,长此以往,人的精神就会患病。因而信仰建设事实上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是人精神上对自我的肯定,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表征着人之为人的特征及对社会人生的终极关怀。人一旦确立了信仰,必会自觉地遵循,并调动一切生理、心理和文化的因素以保持信仰长期持有。正如弗洛姆所说:“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很难想象,信仰首先不是相信某些东西,但如果把信仰看做一种内心的态度,那么信仰的特定对象就是第二位重要的事了。”[33]信仰建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仰什么,即信仰的内容,二是如何信。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内容

弗洛姆曾说过:“人不能毫无信仰而生活。摆在我们这一代和今后几代人面临的严肃问题是,这种信仰究竟是对领导者、机器、成功的非理性信仰,还是基于对我们自身生产性活动之体验的理性信仰。”[34]因此选择以科技、金钱等为对象的非理性信仰,还是基于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以人的方式对人本质占有的理性信仰,成为各个国家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科学信仰。因此当代信仰的选择必须是科学的信仰,在由这个科学信仰所塑造的精神世界里,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一种真正的人以人的方式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用,是人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借助外物来展现和实现人的全面个性。这种科学信仰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正向的。这种正向统一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真善美统一的世界。中国在革命实践活动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它是经中国实践所检验的。它与西方一时盛行的加尔文主义、清教主义等违背和压抑人性的信仰不同的是,这种正向的价值形态所包含的价值体系是一个整合性的、充分和全面发展人的人性的价值体系。

然而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且不平衡,人的素质存在着差异,因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信仰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再加上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中人们发现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发展现状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各种文化思潮对人们观念的冲击和当前一些腐败现象,致使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要认识到尽管当前的社会和个人的生存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的国家性质和社会制度性质不会改变,因此我们信仰的对象也决不能改变。对此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35]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加以发展,我们才能建立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坚实根基。当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国发展的现实状况,人口众多、发展极度不平衡,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和教育水平的差异性等都决定了人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产生于人们不同的需求,为此我们要承认一部分人在遵守国家宪法法律范围内的信仰自由如信仰佛教道教等。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13亿人口的大国,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方式,这是一种客观现象。由此要对不同层次人的精神需求给予尊重和理解。此外,由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是超越现实对社会和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关乎着人类未来的发展和长远利益,与那些直接的、看得见的、即时的物质利益相比,它的形成具有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的特点,在价值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不太容易立刻被人接受,并且信仰。

(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和方式(www.xing528.com)

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结合现阶段国情,分层次进行。在弄清楚了“信仰什么”这个问题后,接着就是“如何信”的问题。面对中国当前的现实境遇,承认和尊重人们不同的信仰,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一切宗教信仰、民间信仰和其他一切信仰必须在中国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同时必须都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下进行活动。

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形成是一个有机的过程,不能靠行政命令就能使人们信仰之,为此它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途径:其一就是教育,其二就是社会实践,这两者的关系不是截然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曾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36]这段话则表明了教育与实践关系,其一,教育或教化是普遍的,是每一个进入社会的人必须经过的“炼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即使是受教育者也是通过教育的途径才成为教育者的。其二,人们在环境和教育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的,他们能以实践的活动去改变环境和教育。这告诉我们人出生以后,不仅呼吸物质空气,而且也呼吸着精神的空气,这种精神的空气就是通过教育或教化而接受该社会居于主流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人的实践活动不是脱离人的意识进行的活动,它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行动的。这就是为什么东西方人在实践对象上并无二异,却在实践方式、实践途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原因就在于人们所接受的教育不同,教育不同本质是价值体系的差异所致。价值体系的形成不是人们凭空设想出来的,而是在人们长期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而来的。马克思在谈到由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上层建筑时指出:“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37]这也就是说,个人是通过教育或教化的方式来接受指导他们行为的价值体系,而被接受的价值体系则表现为一种具有实践倾向的精神动力,它成了个人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

精神家园建设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不同时代的精神家园建设反映了不同时代一定阶级、集团、社会的根本利益,建设的内容包含着所处时代国家和执政党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政治要求,并且通过教育和实践使这些内容为广大人民所理解、接受、认同、最后予以践行。其中教育主要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人们认识和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从而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首先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的重点对象,学生不仅要接受系统的知识教育,同时还要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学校除了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外,还要有层次、系统性的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丰富、充实学生精神生活,建设精神家园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38]其次,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各级党组织,加强企事业单位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党员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示范作用,成为人们的精神领袖。但由于价值体系生长的土壤是经验,而经验来源于人们的实践,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基于人们自身生产性活动之体验,这种体验是人的主观认知和客体人的实践活动对象的统一,是人以人的方式对人的本质的占有,促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为此精神家园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即通过教育或教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从而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信念,外化为行为,使人心系之、情系之、行系之。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纳入现代化进程的,实现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普遍提升,除了通过学校教育这一渠道以外,主要还通过人们所生长和生活的土壤——文化教化这一渠道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