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北宋哲学家张载对此有精辟的论述:“精义入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利用安身,素利吾外,致养吾内也。穷神知化,乃养盛自致,非思勉之能强,故崇德而外,君子来或致知也。”[17]这里“内”指心,“外”指身。“内”指精神生活,“外”指物质生活。“豫”指准备,“利”指顺利。精研义理,至于神化,精神上作了充分准备,物质生活就可以顺利了。物质生活顺利,就更可以提高精神生活。张载认为:“内”“外”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新时期精神家园建设必须把握好物质生产发展与精神家园建设的恰当关系,使两者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第一,物质生产的发展是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8]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这句话时指出:“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19]因此要发展丰富、健康的精神家园,首先是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们才会产生较高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使精神的追求成为可能。其次,从丰裕的物质生活中获取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活力和动力。由于高科技的运用,人们可用较少的时间创造较大的财富,高科技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的休闲时间增多,为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充裕的时间。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会日益增多。通讯的发达和交通的便利也为人们的交往空间与时间的扩展及延伸提供了物质条件。正是在此意义上,江泽民曾指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20](www.xing528.com)
第二,精神亦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逻辑,具有相对独立性,会反过来作用于物质生产的发展。“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21]一定的物质文明必然要求有与之相应的精神文明。这里,物质文明的决定作用,并不在于仅仅要求有消极反映它和追随它发展的精神文明,而在于要求有在它基础上建立起来相对独立的、能积极促进它发展的精神文明。持续发展的精神文明正是由于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因而,才能够同一定的物质文明状况相适应。在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愈高,就愈符合物质文明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是它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如果没有物质文明发展对精神文明发展所提出的客观必然要求,没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如果不把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精神文明就会成为可有可无的陪衬,充其量不过是跟在物质文明后面亦步亦趋、如影随形的尾巴。”[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