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彰显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第一,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一国的文化,是这个国家精神家园建设的根基,它连结着人和社会的关系,成为这个国家民众的精神寄托,为人们提供生活的意义。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软力量系吸引人的力量。”[1]即它的作用不是通过武力或金钱来使人们服从,而是文化所蕴含的共同价值观产生吸引力以得到认同。德国《时代杂志》主编约瑟夫·杰弗认为美国在国际影响力中软力量大于其硬力量:“美国文化,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其传播的力度与当时的罗马帝国不相上下——且颇有新意。罗马及前苏联的文化影响止于其军事力量的尽头。但美国的软力量统治着一个日不落帝国。”[2]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作为一种软力量日益与以军事和经济为代表的硬力量抗衡,并在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文化力量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自冷战以来,核心价值观不断被抽象化、符号化,逐渐成为生存方式的图腾,阵营间对抗的利器,乃至民族兴衰的原因。”[3]苏联的瓦解就是其佐证。“苏联不是被经济挫败的,不是被科技创新打败的,也不是被陆海空军的武器打败的。苏联是被观念打败的,是被符号打败的,是在解构和建构核心价值观的混战中采取鸵鸟政策而失败。”[4]“当受到西方价值观影响的年轻一代成为领导人之后,他们的行动和政策对苏联的自信心和意识形态的腐蚀变得十分清楚。”[5]苏联瓦解的教训警示我们,要在当今世界体系中求生存,求发展,求独立自主,必须在除了经济、军事实力强大以外,中国必须主动、自觉加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建设。江泽民对此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6]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核心就是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为了应对当今国际竞争中的文化较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自主所采取的积极策略。
第二,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利于提高民众生活和谐、幸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将是今后中国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将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价值目标。目前国际上衡量一国的竞争力以及确定一国的影响力仍然以其财富总量作为参考系,然而以经济发展为衡量标准的形势在悄悄发生变化。20世纪70年代,南亚不丹王国的国王日热米·辛耶·旺查克基于本国文化历史传统建立了一套评估“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的指标体系。该体系提出了一套与众不同的价值观,认为政府的施政目标及考核标准必须要将人们的幸福指数、文化教育的发展、消费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等纳入到指标体系中,而非仅仅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GNH在不丹不仅是一种社会价值,还是一套国家日常管理的工具,更是一个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不丹的GNH理论和实践,影响了包括法国、美国、加拿大在内的西方国家。2008年2月,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成立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评估委员会,试图提出一套新的标准来衡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状况。萨科齐主张以“国民幸福指数”(GNH)取代“国内生产总值”(GDP);日本提出了以强调文化因素为主的“国民幸福总值”(GNC);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0年签署的医疗改革法案第562页亦有一个条款,要求国会资助并监督一个新的国家关键指标体系(the key national indicators system)的创制;甚至联合国也开始采用GNH来统计和评价经济价值。“相比较GDP指标体系,GNH核算体系则不仅涵盖了物质性内容,而且包含精神性内容”[7],它体现了一国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各国都试图在经济与政治、文化、环境、卫生、医疗等方面之间建构一种有机的联系,从过去唯经济增长的生活方式日渐转移到强调以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机结合的生活方式,这一趋势在中国也悄然兴起。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就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再到“和谐社会”以及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等观念的提出,都折射出中国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何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和提升国民精神生活质量日渐成为今后中国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过去三十年是GDP竞赛,随后由于政府的不断转型,就变为公共服务竞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五年规划的指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六五’时期的经济指标超过了60%,现在已经降到了22%,‘十二五’将下降到20%以下。非经济指标,主要是公共服务指标从不到40%,提高到现在的将近80%。因此我国各地已经从GDP增长竞赛发展到公共服务竞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基本医疗服务,不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这几年发展很快。几年以前,很多地区都已经百分之百的实现了卫生基本公共服务。这就是向公共服务竞赛的转型。”[8]在今后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卫生、医疗等服务将逐渐拓展为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教育等。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提高,这些文化发展成果逐渐会惠及人民。
发展文化建设来满足国民精神需求,并不是要停止经济的发展,幸福本身也包含经济的发展,加快精神文化建设,只是改变一直以来精神文化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局面,做到精神文明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共同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质量。
(二)个体精神家园价值彰显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影响(www.xing528.com)
第一,积极健康的个体精神家园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恩格斯曾经说过:“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9]“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一方面需要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一方面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两个条件。”[10]上文中所指的新人是指全面发展的人,即发展与所处时代经济、文化、科技相适应的高素质、高情感的新人。第五章中所提到了精神生活物化、人际关系的疏离、多元文化的冲击、高科技带来人的异化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的素质和能力还未跟上现代化的发展,即人的精神价值缺失致使人的动力不足,反过来陷入经济、科技的窠臼中而不能自拔。因此精神家园建设的当代价值就在于精神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价值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成为一个思想品质、知识和实践才能、审美价值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它使人心灵生活丰富,内心强大,不被自己所创造的物所奴役,扬弃人的异化,成为物质发展的主体。
第二,个体精神家园建设的积极、健康与否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状态。现代社会,精神将逐渐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它不仅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它本身的丰富多样是个人幸福的源泉。但不是所有的精神文化都是有益、积极、健康的资源。那些腐朽的、消极的、有害的精神文化产品不仅不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动力,反而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危害。而个体精神家园是否健康,与个体对精神需要认知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人没有认识到精神的价值,不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创造精神文化资源,积极主动建设精神家园,那么个体的发展将会呈现出自发的、片面的、发展动力不足等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即出于人的发展达不到高度物质文明发展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又因为个体无法享受高度物质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丰富成果,只能过着一种安于现状、浑浑噩噩的毫无意义的生活。与此相反,如果个体能主动认识到精神需要的认知发展过程,并积极主动地去提高,就能实现精神需要由自发到自觉、感性到理性、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迈进从而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精神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积极健康的精神家园建设对个体的价值彰显表现为:能在物质与精神需要之间保持恰当张力,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能以精神价值为引领,使人成为物质生活的主人而不被其所奴役;在面对多种价值选择时,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并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去辨别并选择能为自己所用的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获得最充分的体现,不会在繁杂的文化资源中迷失方向。
总之,积极健康的精神家园在人的发展中将会体现出巨大的价值,即作为人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指引人的发展方向,提供人的发展动力和源泉,帮助人逐渐由自发进入自觉状态,进入较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