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中国社会精神家园的建设研究

传统中国社会精神家园的建设研究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中国社会,中国人生活在以“儒家为主,道、释为辅”的较为稳定的三位一体的精神世界里,这些与小农经济发展形式相匹配的思想,虽然给传统的中国社会提供了精神归宿和生活动力,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形态彻底发生了动摇。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信息网络化、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对我国新时期精神家园建设进行研究无疑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传统中国社会精神家园的建设研究

人作为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存在,不仅需要物质生活以维持生存,而且需要精神生活提供存在的意义与动力。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特有现象,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传统中国社会中国人生活在以“儒家为主,道、释为辅”的较为稳定的三位一体的精神世界里,这些与小农经济发展形式相匹配的思想,虽然给传统的中国社会提供了精神归宿和生活动力,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840年的鸦片战争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命运,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与动荡下,儒家文化的核心地位受到了动摇,这个为中国人提供了几千年精神归宿的坚实基础在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的强势入侵下开始成为人们质疑与批判的“对象”。再加之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打倒孔家店”,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吹响了民主和科学的号角。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形态彻底发生了动摇。在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用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填补了随儒家文化崩溃出现的精神真空,然而这种建立在脱离生产力基础上的精神世界,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让人们突然发现,思考精神家园何在,便成为变革时代中国人民普遍的精神焦虑。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个体的价值、尊严和意志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实现,人们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社会面貌和在世界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但是相比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精神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滞后的局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价值取向,导致人们以物质作为判断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于是社会中出现了官场中的钱权交易、学场中的钱学交易、市场中的缺德交易,少数人的精神生活呈现物欲化和快感低俗化等现象。经济的高速发展、快速的生活节奏让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后,却同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迷茫和困惑。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科技和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推动了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工具科技理性的单一发展导致价值理性的萎缩,而后者恰恰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当代越来越多个人的人机交往时间大大超过了人际交往时间,不少人沉迷于网络虚拟交往导致现实人际关系交往与情感交流淡化,出现了情感危机和人际疏离等问题。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层面呈现多元化取向,虽然各种文化、价值观相碰撞,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于过去而言,更为丰富多彩,但同时由于多元化而缺乏判别标准导致价值观出现“多则惑”的局面,人们感到自己缺乏精神世界的归属感。(www.xing528.com)

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信息网络化、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对我国新时期精神家园建设进行研究无疑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