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瑞老师是我的工作室网络学员,广州市黄埔区第八十六中初中部教师,同时也是广东省吴幸萍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被评为“广州市初中优秀青年教师”“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广州市第十八届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约教研员”“校级优秀党员”“校级优秀班主任”“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质量奖(2018—2019学年)二等奖”。现担任其所在学校的班主任、生物备课组组长和区初中生物教学研究中心组成员。
郭建瑞老师近几年成果多多:教学案例《搭建学习支架,构建重要概念》在广州市教学案例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教学论文《如何上好包含实验内容的原理课》在《广州教研》发表,论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尝试与思考》在《中学生物教学》发表,课例《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吸收作用》在广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比赛中分别获评省级优课和市级优课,指导学生的作品《自制驱蚊水》《探究竹制品代替木制品的可行性》分别获得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大赛一等奖及初中生物开放式考查作品一等奖,课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学中的应用》分别在黄埔区和广州市第十八届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约教研员课题申报中立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许多优秀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准备了一辈子’。”课堂教学虽然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但并不能是机械性的重复,需要教师用心体会和琢磨,才能实现“螺旋式上升”。窦桂梅老师曾说:“课堂要细心品味下去,要从细节中找到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只有一点一点的细节,才是谁也复制不了的你那个独特的课堂存在。”郭老师非常注重课堂细节,在教学中一直都在思考:师生行走在课堂上的40分钟,如何走出精彩?如何能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立足课堂,走好课堂上的每一步,让课堂变得精彩、细腻,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备课,即课前对一节课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仔细斟酌。郭老师认为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更要“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下面就通过几个具体的教学案例,看看郭老师是如何用心教学的。
案例1《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片段
教学要求:区别血浆、原尿和尿液。涉及的知识点:尿液中含有什么物质,为什么尿液必须排出体外?初中生最感兴趣的一个点就是“尿检有什么用”。虽然人教版的教材上没有安排这个实验,但增加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有趣,更有科学性。
观察实验:尿液成分的测定
(1)观察尿液的颜色。
(2)吸取一滴尿液滴在载玻片上,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载玻片放在酒精灯上烘烤,直到尿液被烘干。
(3)观察载玻片上的残余物,残余物有多少?是什么颜色?
教学效果:当刚开始展示尿液的样本时,学生中出现了一片嫌弃的声音,不仅没有达到预期实验的效果,反而让学生觉得学习生物学很脏。针对出现的问题,郭老师对课堂内容及时进行了调整:课前准备了一段小视频——生物学家裴端卿讲述的《尿液细胞,内含“不老的秘密”》,第二个班的学生感悟到尿液的作用和科学家面对研究的严谨科学态度,安安静静地观察实验,效果比第一个班好很多。
对此,郭老师的感悟是:第一,要大量阅读。在备这节课前,郭老师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查阅了很多资料。要想每节课都能把每个细节做好,最基本的就是每天都坚持阅读。第二,教学不是干巴巴的知识传递,不是告诉与被告诉两个简单的过程。本节课的这个知识点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初中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生物学有用、有趣。第三,科学素养需要点滴渗透。在这个案例中,环节虽小,但作用大,学生有了亲身体会,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实验才不会“大惊小怪”,也知道了每个结论并不是随随便便得出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基础和科学依据上。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科学素养。
案例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设计片段
课标要求:(1)列举食物中的六类营养物质;(2)描述六类营养物质的作用;(3)举例说出六类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难点:这个知识点讲起来有点琐碎、枯燥,怎么设计能增加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呢?郭老师增加了以下6个演示实验(见表1-2),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表1-2 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对此,郭老师认为,教学可以不局限于教材。本案例中,教材中并没有这样的实验设计,但如果参考一下高中教材,适当地引入一些高中的实验课,既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为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www.xing528.com)
课标要求: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
难点:这样的课型,如果单纯靠课堂,还是比较难完成的。如何处理会更好呢?郭老师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布置学生课前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进行饲养和观察。在观察前给了学生较为明确的指引:
(1)首先查阅资料,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调查附近哪里有蜥蜴和乌龟。注意材料的选取尽量是特征比较典型的、容易成活的、比较安全的。尽量选择常见的、易得到的进行饲养。
(2)饲养蜥蜴、乌龟,观察、了解、记录这两种动物的生活环境、外部形态、皮肤、呼吸、运动方式、生殖和发育等形态结构及生长发育过程。
(3)搜集资料,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4)设计表格,以表格的形式,对以上问题进行记录、整理、归纳。
郭老师认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延展到了课堂以外,亲自观察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真正地通过体验获取知识。所以老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有比较大的影响,如果老师没有这样的要求,学生可能没有这样的求知欲,就可能错过激发学生学习的良好时机。
案例4《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片段
探究实验: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本实验的教学目标是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在教学中郭老师发现实验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学生测量花生的速度比较慢。二是学生测量的数据不够准确,如何解决。郭老师对实验仪器、工具进行创新,用游标卡尺替代了传统的测量工具,速度既快又准确。
用心教学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用心。以郭老师的设计来看,《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片段体现出郭老师对备课的用心。一小段有准备的视频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尊重,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有充分的解释与补充,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教学体现出郭老师对收集教学资源的用心。该课增加的演示实验是郭老师参考其他版本教材所做的设计。现行初中生物学教材有很多种版本,可以供老师们借鉴和使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这样的课,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说一句,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真正去观察的学生可能不会很多,因为缺乏细节,要求模糊,目标不明确,学生难以找到切入点。这节课的设计体现出郭老师对组织教学的用心。《生物的变异》是郭老师在新黄埔区成立后,在全区性教研活动中上的第一节公开课,郭老师对这个实验所用到的仪器的创新,不仅已经在全区推广、应用,也影响和引领了老师们对教具、学具、实验仪器、器具的各种创新。
窦桂梅老师说:“上好课,是教师最崇高的师德。要立足课堂,走好课堂上的每一步。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我们要努力用敬业、博爱、儒雅成就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当作是最高的荣誉!”郭建瑞老师正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践行着教师最崇高的师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