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汇总得出一个结论,普通教学法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使学生最初感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包括:叙述、讲解、讲演、论述;解释概念、指导、谈话;为初步感知知识而做的独立阅读;演示、实例说明(电影、图解、图片、电视、示意图图表、样本、模塑品、模型);劳动过程和技能展示;独立观察和参观,独立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实践和实验作业;体操动作示范等。
第二类是理解、发展、加深知识的方法,包括:练习(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技术练习);解释自然现象和事实及劳动和社会生活;讨论、书面创作(作文、专题报告、简评、编题、程序设计);制作教具和仪器,制图作业,实验室作业,实验(在教学实验园地、在集体农庄园地、在实验室、在专用教室);操纵机器、机械、仪器从而加深、发展和运用知识与技能;以实际劳动、完善技能、加深知识为目的的持续性劳动活动(在工厂、在教学实验园地、在集体农庄园地、在畜牧场)。
科目和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决定着每种方法的不同特点。讲演在文学课上有它的独特之处,而在物理课上又有不同。劳动过程或技能的展示取决于劳动与理论知识相联系的特点。学习自然知识时的观察与学习物理过程的观察,在接受知识的方式和脑力劳动的性质上都不尽相同。智育的成效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取决于那些受具体情况制约、教学理论无法事先规定好的细节的多样化。实践之所以是理论的无穷源泉,是因为实践可以解释理论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及以课堂教材的教学和教育为目的的所有组织因素和教学因素,要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任务相吻合,这构成了完全意义上的智育的一个重要条件。获取知识是为了将知识以某种形式运用于生活,使学生在道德、劳动、社会、审美等人与人的关系中遵循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信念。道德发展与智力发展的一致性就体现在这一点——知识运用的性质上。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总会思考传授的知识在学生脑中形成什么反应,并由此选择教学方法。
例如,五年级历史课上学生们学习希腊-波斯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具体史实在观点和信念的形成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学生的智力和道德的进一步发展及其精神面貌,不取决于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细节的记忆的熟练程度。这些知识的应用是间接的:应用的不是每一件单独的具体史实的知识,而是对历史事件的思想和道义评价,这种评价表现为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主观态度,表现为他的主观行动的性质。
有经验的教师会培养孩子们对希腊人民反抗外来入侵者的爱国斗争的终生的钦佩之感。通过分析史实,教师揭示教材的思想内容,旨在加深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使儿童不仅从现代的思想观点去认识史实,而且深化这种观点。出于这种考虑,教师在阐述教材的过程中列举一些孩子在教科书中无法找到的鲜明的史实。在讲授教材时,教师不会特意指出需要记忆的历史事件,也不会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助于识记史实的手段(有时也需要采取此种手段)——无意识熟记的规律会发挥作用,因而教师引用的补充材料即生动的史实越多,学生就越能深刻地了解和识记主要内容和基本内容。教师引用了讲述斯巴达战士在保卫菲尔莫皮尔的战役中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作为补充材料,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捍卫祖国的希腊人的英雄主义的鲜明观念。
历史的讲述应永远包含揭示政治和道德思想的丰富而鲜明的史实。比如,不同于数学的讲述,历史的讲述没有必要在最初认知教材时专门采取无意识熟记,这样会降低和削弱教材对意识和情感的思想影响。教师在历史课、文学课的讲述(或讲演)中引用的补充事例越多,学生对政治、道德、审美的思想的理解和感受就越深。哪里有对思想的情感认知,无意识熟记这一教师的得力助手就会在哪里发挥作用。
对孩子们来讲,保卫祖国的思想是亲切而宝贵的,他们希望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和情感。用道德和政治观点把史实阐释得越鲜明,讲述和谈话相结合的机会就越多。有经验的历史教师和语文教师一般会紧扣教材的教育目的使用谈话法。孩子们表述他们对于捍卫祖国的人们的英雄主义、大无畏精神、英勇精神的思想和情感;他们在意识中将重要的政治观点作为他们的个人信念确立起来。孩子们并非是消极的知识“需求者”,他们深度关切祖国捍卫者们的命运。谈话法在历史和文学课上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它能助力个人信念的形成。
这种历史课上没有采用为了熟记让学生独立阅读教科书的方法的必要性(如果教育教学目的有需要,也会采取此方式)。这类课上没有采用表格、图纸和绘制系统图的必要性,否则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思想目的性(在复习知识和将知识系统化时采用是合理的)。在分析作品的思想美学方面的文学课上,顺便重复大纲的其他部分,同样也是毫无意义的。
语法课的教学方法则取决于其他完全不同的条件。如果说学生主要通过某堂课的最初感知过程获得某部分历史知识,之后是发展和加深知识,那么对于语法课的某一章节的最初的知识感知就像之后许多次课程的大纲,在此基础上学生不断复习知识的本质,不断返回最初的认知。教学过程包括记忆过程,在这里表现为不断思考同类事例,这些事例都揭示了同一种结论——规则。这种了解旨在让学生记忆终生,达到他们虽然可能会忘记结论的表述,但从意识中通过了的、理解过的那许多实例却会帮助学生把结论的本质保留下来的程度。因此,家庭实践作业——阅读、反复做同一语法规则的练习等,在语法学习中具有重大意义。语法的掌握是应用已学知识的漫长过程。
在我校低中年级的语法课上采用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到了理解语法规则的长期性和渐进性,语法规则的理解与练习、与独立解释鲜活语言的实例是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我们在方法体系中特地强调解释事实和现象这个方法的原因。知识的加深与运用密切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无意识熟记的效果。要想记忆教材的效果更好,教师就要安排较长的学习教材的周期。如果教师试图在一节课或几堂课内讲完可以运用于生活中解释和分析现象的规则、定理或其他结论,想让学生能够一下子牢固地掌握,那就不仅会导致学生只能学到肤浅的知识,还会导致智能迟钝,束缚智慧的创造力。不会应用语法规则(学生知道语法规则,但一写就错)正是采用这种学习方法的后果。
在独立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解释鲜活语言中的事实和现象,是我校语法课上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通过解释事实和现象,学生逐渐理解语法结论(规则)的本质。针对每一条语法规则,教师制订了需要长期完成的系统练习,还为只有思考了更多语言实例后才能理解语法规则的学生设计了个别的补充作业。教师给这些学生分发一些文字卡片,卡片中包含许多合乎相应正字法的字词。
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各科教师,也就是说,凡是要利用所学的规则、定律、公式去掌握新规则、定律、公式的科目的教师,均认为对上述的实际运用是复习的重要方法。
教学方法对智力发展任务的适应决定了课程的结构及各个阶段的相互依赖关系。我校教师集体为低、中、高年级制订相应的课程结构。在课程结构安排方面,我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学生的实践作业应与知识的初步感知,与知识的加深、发展和运用相结合、相融合。因此,知识的巩固不是课程的一个阶段,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包括专门练习、实验作业及其他形式的独立作业,也包括新知识的掌握。
2.知识的运用(采用多种方式)不仅是加深和发展知识,也是查明、检验和考查知识最重要和主要的途径。我们努力通过知识的运用来保证长期的反馈联系:教师获得关于学生如何思考及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等方面的情况。教师能否及时获得关于每个学生脑力劳动的情况,取决于教师是否正确地为他们选取了旨在运用知识的习题,是否考虑到学生的个人能力,尤其是脑力劳动的独立性和个别性。
3.知识掌握过程的延续性和渐进性。假如大纲规定学习教材的某部分需用3课时,这绝不代表3课时后学生就能完全掌握知识。他们还需在长时间内逐渐发展和深化知识。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上课、完成家庭作业、自修(如阅读资料、准备报告和专题报告等)都是知识发展和深化的方式。教师给学生安排需要长期完成的实践作业,这些作业是巩固、发展和深化知识所必需的。
建立在以上原则基础上的课程具有结构多样的特点。一至四年级绝大多数语法课和算术课的教学,都是从实际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开始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规则、规律、定义及其他结论的理解。例如,假若语法课的内容是无重音元音的正字法,那么教师从促进学生思考语法规则本质的教学方式中选取一种:学生或者抄写句子,并对句中带无重音元音的单词加以解释;或者从阅读课本中摘出一些带有这类词的句子;或者按其特点和特征把带有无重音元音的词进行分类;或者最后独立造带有无重音元音的单词的句子。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实践作业都是把加深和检验知识结合在一起。教师对个别问题的回答不予评分。经验表明,这种评分会营造偶然碰运气的氛围。在低中年级,教师会先进行一段时期的观察,再给学生的全部作业,如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和创造性作业等评分。教师有时一周后给一些同学的作业评分,有时要两周(这取决于学生的个人特点)。经验证明,知识的运用和实际使用在其发展和深化过程中表现得越明显,检验知识的机会就越多,而专门检验知识的必要性就越小。一至四年级教师编写了一套习题,小学生在解题时需要运用所学的长度、重量、容积、面积等知识。如果学生做题时忘记了什么,他需要自行查找他不知道的内容。
学生记忆和复习必须掌握和牢记的知识,不能脱离具体的实际技能,要在为达成某一目标而完成某件事情(如解题、完成创造性的书面作业、测量地形等)的过程中进行,这是我校低、中、高年级全部采用的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师编写了一套三角学习题,学生通过解答习题,无须背诵就能记住三角函数。
儿童在这一阶段应掌握的知识特点决定了低年级的课程结构。这一阶段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学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让孩子们学会阅读、书写、思考、观察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语法、数学、言语培养等课程的结构的所有阶段都涵盖积极的劳动:孩子必须做些什么——书写、阅读、编题和解题、测量、观察自然现象和劳动操作、写作文等。为了保证今后学习能够顺利进行,儿童的书写应达到半自动化程度,也就是说,他应当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理解自己所写的内容的含义上,集中在思考上,而不是在书写过程上。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学会迅速、清晰、合乎语法地书写,让书写成为学习劳动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的书写就要不少于1400~1500页。为此他们需要进行专门针对书写技术和速度的练习。
在每节深化、发展和运用知识的课上,教师都为学生安排创造性作业。只有当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写作文时,他才能算一个有文化的人。只有当学生自己学会了编习题(编方程式时创造性尤为重要),他才能顺利地学会解题。我校低年级教师举办特别的田野和森林旅行,旨在培养学生“设法发现习题”的能力。我们相信,假若一个算术最差、学得最吃力、最令人操心的学生开始编题,那就意味着他今后的算术学习之路会朝着顺利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课堂语言、孩子们看到的直观形象(实物、图片等)和孩子们的实践活动三者相结合的作业,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学的初级阶段为孩子们打开通向世界的第一个窗口;教师需要向他们解释、展示、说明,并教导他们如何做。我们高度重视解释,因为解释有助于学生形成观念;我们也重视概念的陈述和阐释及对读、写、劳动过程等活动的展示。大自然的旅行能丰富孩子们的词汇量,帮助他们掌握表达现象和特征的最细微的差异(如颜色、气味的细微差异)的各类词语。教师解释抽象概念的含义,每个低年级教师都积累了一套涵盖这类概念(诸如自然、有机物、物质等)的词汇,并不断通过新事例向孩子们解释这些概念。
我们认为,对于低年级来说,阅读技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力求使学生在阅读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阅读内容上,而不是在阅读过程上。每节课上孩子们都聆听老师示范性的、充满情感的、富于表现力的朗读。然后他们自己朗读,不仅朗读教科书上指定的课文,而且朗读自己喜爱的书。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要学会富有表现力地、流畅地、自觉地阅读,要使阅读时不思考阅读过程而思考阅读内容,学生就要在低年级的学习时期至少花费200个小时在朗读上(包括在课上和在家),至少花费2000个小时在默读上。教师为此要做好时间上的安排。
进入中年级后,知识的理解、发展和深化在掌握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就更大了。讲述、描述和讲解中引入的关于独立学习的指导因素越来越多。作为独立的方法,指导开始占据更特殊的地位。我们认为,不论继续接受教育(特别是自修),还是准备参加劳动,中年级这个学习环节都具有特殊意义。中年级的陈述和低年级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总是尽力激发少年阅读书籍的兴趣。六、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将独立阅读作为初步接受知识的方式加以运用了:教师给孩子们布置个别章节(中等难度),供他们独立研究;阅读时结合其他独立劳动的方式(如在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园地里做实验,进行观察,翻阅图解、模型、图表等补充资料)。
在语法、数学、物理和生物等课上,知识的运用是深入理解教材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获取知识的本质在于在理解理论教材的基础上使用技能,这一点尤为重要。每个中高年级教师在工作中都摸索出了一些把学习新教材与运用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的途径、方式和方法。语法教师在课堂上把写有专门挑选好的实际材料的单人卡片分发给学生,通过对卡片材料的分析,学生既可以加深对之前所学的知识的印象,又能弄清某些知识,从而学习新材料。植物教师将观察活的对象(秆、花、根)作为学习新纲或新科植物的开始。物理教师让学生思考他们曾观察的某一现象的本质,同时把分析不了解的新材料变为运用知识。历史教师从提出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授课,这些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不明白的,但是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可以理解其实质。(www.xing528.com)
在中高年级,引用预先观察自然现象和劳动过程中所得的材料(通常用于学生着手接受新知识的课堂教学开头)占有特殊地位。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植物根部前,孩子们在较长的时间内观察不同植物的根部如何生长发育。又如,在学习机械运动的类型(物理)前,孩子们在技术修理站、筑路队、住宅建设工地、牲畜饲养场等地观察机器和机械的工作情况。教师希望学生思考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本着这一意图布置预先观察的任务。在课堂上运用这些观察结果,就是在揭示这些联系。对已知和未知的东西发现得越多,课堂上的智力劳动就越积极。
相对于低年级,旨在熟记和保存记忆的作业对中年级的意义更大。我们希望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公式、符号、测量单位、各种物质的特点和特性及其他结论,既与加深、发展和运用知识相联系,也与劳动相联系。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技能技巧的自动化,代数老师布置的习题和例题,让学生在解算时能在三四个小时内把简化乘法的全部公式都复习到。语法教师则给学生布置一套创造性的、视听结合的默写,使五至八年级的学生在完成默写时,能几次复习到最重要的正字规则。在此期间,他们并不需要花时间去复习规则的表述。教师备课时要有预见性,预见学生一学年的学习劳动,首先在时间上,其次在课堂和家庭作业之间做好安排。
每学年初,语文教师就制订五至八年级的学生每学年完成回忆语法规则和培养书写自动化的练习的次数。数学教师和物理教师每学年给学生布置在现场或在工厂、教学实验园地、实验室里完成的实践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可以复习测量单位、公式、属性及其他结论。这类作业与体力劳动相结合。例如,设置玻璃温室、为果树挖壕沟和坑穴、开辟果树和观赏树木的苗圃等——这一切不仅具有生产劳动的目的,还有巩固有关测量体积和面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在校办化肥厂里,学生独立计算他们要配制的肥料的物质成分的百分比。在此劳动的学生不仅懂得生物学、化学,而且熟悉数学。他们随处都得口算各种物质成分的数量和百分比。我们相信,日常劳动驱使他计算百分比的人最了解百分比。
在中年级我们十分重视示范展示法,即劳动和工艺过程、机器和机械的操纵、教具和教学仪器的制作等示范。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科目的教师给学生示范如何使用仪器和教具,同时为每位学生独立调整仪器(有时拆卸和组装仪器)提供必要的时间。工厂和教学实验园地里的展示占有特殊地位。劳动过程的掌握始于示范展示,学生可以从示范中目睹熟练精湛的劳动范例。八年级学生在劳动课上开展操纵内燃机和电动机及使用测量仪器的专门实习课。教师为学生在一至八年级的学习期间规定制作直观教具和仪器的最低限额,他们需要在工作室、工厂和家庭工作角里制作这些教具和仪器。
我们还重视让中年级学生撰写已读书的书评、做带有设计性质的基本计算、撰写专题报告(在七、八年级开展)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方式。
中学高年级阶段的任务是让学生获得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高度素养、扎实的实际技能和技巧,培养起他们对劳动和知识的热爱,为学生自觉选择职业做好准备。教学方法的特点、课程的结构和体系、课堂独立作业和自修的比重、实际运用知识的性质——这一切都与上述任务相适应。高年级全部教学方法的总特点是:较之低中年级教学阶段,新知识的获得和已学知识的运用更具独立性和自觉性,独立脑力劳动的方式方法更多样化,以及向同龄同学或年龄小的同学传授知识和技能(只有高年级学生才采取的做法)。高年级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技巧的范围如此广泛,以至于如果知识的获取不能随时随地与知识的运用和传授、与独立探索和挖掘结合起来,高年级学生就无法顺利地进行学习。
我校高年级的首要教学方法具有如下脑力劳动特点:(1)利用以前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发掘”新知识,以此为目的独立分析事实、事物和现象;(2)独立锻炼运用课堂所获知识的能力,以此为目的培养、发展和深化必备的技能和技巧,以此为目的完成实践作业——练习、计算、习题等,装配机器和机械的活动模型等;(3)在自然环境中和实验室中研究现象和过程。
高年级教学方法的特点对教材内容和知识的应用特点的依从性更加明显。20世纪50年代初,我校高年级形成了课堂的讲授-实验体系[16],其主要特点为阐述(获取、总结)理论知识的方法与旨在深化、发展、弄清知识的实践作业方法实行多种方式的结合,教师在准备课程体系时就予以制订和安排。这里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课程结构,也找不到某种对所有科目或某一科目的所有章节都适用的万能方法。例如,文学、历史、数学或物理课的某一章节(某一主题)需要设置导言课,即学生为学习某一章节(某一主题)所包含的所有教材做准备的课,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没必要上导言课。
在课堂讲授-实验体系中,讲授法——历史、文学、地理及自然科学的讲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讲授内容及旨在理解、发展、深化知识的实践作业的比重,可划分一节、两节或几节课的时间上讲授课;其余时间(学习本主题、章节范围内的时间)则用于独立的实践作业。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种实践作业的目的不仅在于深化和发展知识和锻炼技能技巧,而且在于获得新知识,为学习新材料做好准备。在某些情况下,讲授课要涉及主题的全部重要理论问题;在另一些情况下只涉及部分材料,给学生做个分析问题的示范,教会学生独立钻研理论问题。前一种讲授课多用于自然科学科目(尤其是物理和化学课),后一种则用于人文科目(尤其是文学课)。
我校教师尤其关注讲授课与随后的独立实践作业之间恰当的相互关系。讲授课为独立作业确定方向,它不仅阐发理论问题的内容,而且介绍进行研究、做实验和阅读资料的方法,这对于自然科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实地展示独立作业的方法是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和化学教师授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讲授课具有该学科的独特特点。严格来说,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纯粹的讲授课。有经验的数学教师,班上的学生一面听理论材料的阐述,一面思考笔记(理论体系和依从关系照例记录在草稿中),这种笔记就是理解讲授课上所提到的思考规律的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运用原先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领会讲授内容就表现为深化和发展知识的独立作业。
人文学科,特别是历史讲授课的特点在于教材阐述的概括性。有经验的历史教师选择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作为讲授内容,理解这些问题与形成科学世界观相联系。同时,教师还向同学提出一些需要他们在独立学习中钻研并弄清的问题。例如,在复习“19世纪的德国”这一主题时,学生独立研究“德国封建关系消灭的过程”这一问题。教师在概括性讲授中说明应如何独立研究问题和参阅哪些图书资料。
地理讲授课的特点是广泛利用能说明某一国家及一些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条件的补充材料。
在文学讲授课中,我们十分重视艺术因素和情感审美因素。文学教师将分析艺术形象视为授课的核心,力求最充分地表达作者的表现手法。课堂上他们常常直接针对男女青年的思想和情感发出呼吁:教师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某些社会现象,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心理关系。教师还常常在文学课上进行艺术朗读。
教师采用讲授-实验方法,在开展新主题的教学时可以不从讲授开始,而从在课堂和在家同时进行的实践作业开始。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结束的标志就是教师的讲授(或最优秀学生的专题报告)。这种做法适用于人文学科,尤其适用于文学的学习。文艺作品的学习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从学习原著开始的。此时学生不仅反复阅读所学作品的最重要部分,而且就作品涉及的社会政治、道德及美学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观点和见解。文学课的教学有时从讨论(辩论)开始。而生物、物理、化学教师在某些情况下,从推选某名优秀学生做专题报告开始新教材学习。这种报告概括了可以导入新教材学习的概念、定理、结论、规则、规律。
教师通过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在实践作业之前或之后开展讲授课(或某个优秀同学的专题报告)——这些方式取决于教材的内容、知识的性质以及知识的运用方式。数学课就是解算习题和例题,自编习题,绘制图表,进行计算;在现场(或在工厂、专用教室和实验室里)开展实际测量作业;分析定理论证的各种形式,为程序控制模型编程;鉴定机器和机械的工作情况(如根据工作轴、减速器、工作装置的规定转速等);分析统计资料和其他数据资料,确定规律和结论;制作能说明定理论证方法的模型;高年级学生对少年数学家——最有天分的低中年级学生进行辅导。
数学教师们力求使每个学生在解题时能独立劳动,领会教师讲课中或同学的报告中所阐述的理论性结论。教师一般设置四套不同的独立作业习题。头三套难度不同的习题以大纲的要求为出发点。第四套则包含某些超纲内容,是针对数学小组中能力较强的、有天分的学生设计的,旨在对他们进行个别培养。作业难度的差异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显露他们的才能,激发他们的竞赛意识,还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查和评价学生的知识。学生们力争用独特的方法解题,完成难度较大的习题。学生往往做完较容易的题后,又着手做较复杂的题,克服种种困难最后完成作业。完成几种难度的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校数学杂志刊登学生的最成功、最独特的习题解法。
在实践课程过程中,随着个别学生不断在某一主题上的知识不断发展和深化,教师在课堂上给两三名学生(有时给四五名学生)布置几种不同的、注有“考查”字样的作业。学生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进行解算。在某些情况下,除解题外,考查作业还包括编新习题(或图纸、示意图、计算、图表等内容)。全班教学还在进行,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知识考查。讲完一个大章节(主题)后,教师照例对全班学生的知识进行考查。那些已经获得评分的学生,教师从学过的章节(主题)中为他们挑选布置一些较难的作业,或者让他们独立开始下一章节的学习。
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个别主题时,教师都会上一堂实际运用知识的课程,作为教学的结束阶段。课堂旨在教导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在掌握机器操作技术中,在掌握新的知识中,在理论研究、实验活动、实验作业中独立运用知识。教师提醒学生预先做好上此类课的准备(这种准备有时纳入旨在加深知识的课程的实践作业)。教师常常给一组学生或个别学生布置测量、编写计算题及鉴定工艺过程等方面的作业。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以下作业:
(1)测量水塔的容积,计算压满水塔所需水的水量;(2)测定掘井(圆柱形井)时挖出的土方量;(3)测量钢筋水泥柱——为铁道电气化而建的、呈截头圆锥形的电线杆的体积,计算生产一千立方米这种杆子所需的水泥和钢材数量;(4)测量圆柱形油罐能容纳石油的体积和重量,确定石油从油罐里倒出后残存在油罐内壁上石油的损耗量;(5)计算用截锥形毛坯制作齿轮时的金属废料量;(6)计算精加工截锥形部件时金属屑的体积和重量;(7)计算精加工圆柱形部件时金属屑的体积和重量;(8)研究一种效果最佳的水槽结构(从冬季隔热的效果角度考虑),计算需要多少种不同的水槽保温材料。
学生选择完成一项或几项作业后,撰写报告。数学杂志会刊登最佳方案。
我们认为,把知识实际运用于农业生产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氮和磷”这一章节时,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就与为某种土壤选择肥料配方、与研究土壤中积聚空气氮的细菌的生机活动相关。
实验活动在高年级占有重要地位。生物、化学、物理教师在学年伊始就确定在大纲的哪些章节中给学生布置实验性作业。
例如,在学习普遍生物学基础知识时,十年级学生针对下列问题开展实验:(1)化学元素和生物碱对甜菜染色体的影响;(2)用化学手段提高粮食作物种子的发芽能力;(3)维生素、植物杀菌素及抗生素对活跃动物机体生命过程的作用;(4)牛奶含脂率对饲料中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比率的依从性;(5)将人造尿素转变为蛋白质。
学生完全独立学习新教材的课程在讲授-实验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学生首先要独立研究各类资料,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将资料阅读与现象研究结合在一起。
讲授-实验体系推动着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此体系下,学生及其内部的精神世界就不单单是实施教学法的对象,而且是实施教学法的主要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