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曾受到苏联数学教育的影响,虽是解题大国,但“问题解决”不论在数学教育研究上,还是在数学课程实施中,主要关注基于经验的解题方法.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结构不良问题往往多于结构良好问题,而学校教育主要关注结构良好的问题,这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需求的脱节.由于数学形式结构抽象、逻辑严谨及语言的符号化等特点,脱节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较为明显.对于学生而言,这种脱节现象随之产生了如下问题:一方面,学生很难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们缺乏将现实问题翻译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现有的数学建模意识及思想比较薄弱,面对真实生活环境时,他们发现问题、提取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49]另一方面,他们普遍认为学校中所学的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用处,数学主要是个人活动、形式证明和发现或发明过程.
学生走出学校即要面对社会的挑战,他们需要对多变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裁决,学校肩负着培养学生这种问题解决能力的责任.[50]而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势必会影响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处理生活、工作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在强调培养学生解决结构良好问题能力的同时,亦要加强培养学生解决那些来自真实情境中结构不良问题的能力.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并于2011年底正式公布.新公布的数学课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阐述数学课程总目标与各学段目标.下表列举了2011版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与各学段目标中对数学问题解决的阐述.[51](www.xing528.com)
表5-4 2011版新课标总体目标与各学段目标中的数学问题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