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育(智力的培育)是共产主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知和创造能力,开发脑力劳动方面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及对不断充实和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知识的兴趣和需求。
智育是在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但又不能仅仅归结为一定知识量的积累。只有当知识变为个人信念、个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影响他的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时,知识的获取和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
马克思写道:“个人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1]智育意味着利用社会的一切精神财富充实学生的头脑,这种充实乃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结合。
马克思曾说,人的智慧总以种种无形的纽带同人民的机体联系着。[2]人的智力形成过程汲取了人民的意识和心理,人民的信念和传统及其智力、道德、美学的文明。
教学是智育的极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中的智育成效取决于以下因素:学校全部的丰富的精神生活财富,教师的丰富的精神财富、宽广的眼界、渊博的学识和文化素养,教学大纲的内容、教学方法的性质,学生在校和在家的智力劳动的安排。(www.xing528.com)
教学过程旨在实现智育的主要目的——发展智力。平克维奇写道:“我们应当竭尽全力培养灵活的、活跃的思维,即反映生命运动的思维。”[3]就像人不识字就无法看书一样,没有智力的发展,没有灵活的、活跃的思维,智育就无法存在。
如何实现智育呢?任何时候也不能忘记马克思提到的那些现实关系的财富[4]。只有在学生置身于多方面的智力兴趣和需求的氛围中,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充满求知精神的情况下,他才能得到智力培养。关心整个学校生活的智力财富是实现真正智育的决定性条件。
每位教师都应当成为学生智力的能干的、善于思考的培育者。只有在教师不把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量的扩大视为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而只是把它当成发展认知和创造力及喜好钻研的灵活思想的一种手段的情况下,智育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师从此类教师的学生获取的知识只是一种工具,借助此工具他可以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地迈出崭新的一步。在这种情况下,把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新的认识对象,就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之后他们就可以独立研究新的现象、过程和事件的因果关系了。因此,学习自然科目时的生产劳动、研究和实验,以及学习人文科目时的独立研究生活现象、钻研图书资料、尝试进行文艺创作,便成为最重要的智育因素。
人之所以需要接受智育,不仅是为了在劳动中运用知识,也是为了充实精神生活——善于珍惜文化艺术财富。我们不应当仅仅从在劳动中运用知识的角度看待教育内容。近些年一些文章流露出学校教学中的教育唯智化思想。不论过去还是将来,智育永远都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