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中国正式组建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依据国家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基于前期对中国数学课程现状的调研以及国际数学课程的比较研究,工作组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的时间与空间,建立一个具有时代特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体系.”随后,中国展开了关于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讨论.研制工作组于2000年在解答中国教育报记者问时,明确指出,促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关注学生的发展”成为21世纪初中国研制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依据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标准功能的定位,中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功能包括:(1)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活动提供依据,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课程评价、考试命题提供依据;(2)它是国家评价数学课程的基础;(3)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4)它对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性质、目标以及内容作出规定,为课程实施的具体环节提出建议.
根据这样的功能定位,首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简称《标准》)有了自己的结构,包括表达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的前言部分;阐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课程标准部分;描述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的内容标准部分;说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的实施建议部分,以及列举术语解释和案例的附录部分.这是中国数学课程发展历史上首个数学课程标准,之前相对应的文本为数学教学大纲.标准和大纲之间的差异体现了数学课程指导思想的变革,大纲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其重心是教师的教,它不仅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体规定了日常教学中可能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数.
而随着“关注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确立,标准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是对学生经过某个特定的学习阶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它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www.xing528.com)
我们以数学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为例,分析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应当成为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验的获得,也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目标.
改革前的教材主要采取“定义、公理-定理、公式-例题”的形式,而当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内容,让学生经验“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和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5]
数学课程标准还继承了中国数学教育的传统,重视学生对必要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同时考虑到时代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以及义务教育的性质,《标准》较大幅度地降低了繁杂的数字运算、代数式运算、几何证明的要求;淡化了某些非数学本质的术语和概念.与此同时,21世纪以来的课程改革还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等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内容,并设立了“实践与综合运用”,以促使学生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发展其综合问题解决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