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全球寻根热的推动下,自发到麻城寻根问祖的四川人络绎不绝。通过与麻城市相关部门的对接访谈与田野调查,并对现实生活中一些麻城寻根案例进行初步解析,发现这股麻城寻根热潮具有以下特点:
(一)参与人数众多
近年来,自发到麻城寻根的川渝民众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每年接待来信、来电、来访寻根人士达1000余人次。2005年春,重庆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何智亚率领重庆市“湖广填四川”历史考察团一行13人到麻城调研,给寻根热以很大推进。[1]尤其是自2008年国家将“清明节”规定为法定假日以来,参与寻根活动的人数愈益增加。其间,仅2008年春节就有800多川人到麻城扫墓祭祖,甚至有些家族先后5次前往麻城寻根。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的沟通和交通的便利,预计未来到麻城寻根的人群和家族定会呈井喷之势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人们还在网络上建起宗亲网站,建立论坛,通过各种途径扩大相关线索,以网络帖子、QQ、QQ群、微博等各种传统或现代方式讨论、寻访心中的“麻城孝感乡”。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关“麻城孝感乡”的诗词楹联或歌曲,人们竞相表达饮水思源的真挚情怀。每当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孝感·寻根”的关键词,立刻出现200000个相关网页;输入“麻城孝感乡寻根”的关键词,会出现45000个相关网页。在炽热的麻城情结支配下,投身于寻根活动的人数众多,其中既有普通百姓,也有公务员、军人、专家教授。
(二)涉及地域广泛
近年来参与麻城寻根活动的民众,遍及川渝城乡各地,涉及地域甚广,难以一一统计罗列,这里仅列举几个主要城镇开展的寻根活动如下:
2010年9月,在重庆市渝中区举办了“重庆渝中—湖北麻城·第三届‘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节”,文化节的主题就是“移民足迹、寻根访亲”。在这次移民文化节上,渝中区签订了每年组织2万人到麻城寻根的协议,而麻城市则将其境内的土特产品运销至渝中区。通过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化节,促进重庆与麻城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一度引起媒体广泛关注,《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等新闻媒体对此都作了相关报道。借助于媒体的传播力量,祖籍地麻城在重庆民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川西地区的成都龙泉驿区洛带镇,节假日人流如织,每年接待游客达400万人之多。位于中街的湖广会馆成为游客必到的旅游景点。为方便和服务于广大民众寻根问祖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关部门专门在此设立“麻城孝感乡移民寻根联络站”,由湖北麻城市政协为会馆提供麻城市及孝感乡有关展览资料。联络站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就是服务孝感乡移民寻根,开展寻根咨询,搜集整理有关“麻城孝感乡”移民寻根信息和相关资料,此项活动已持续开展多年,据称来此询问到麻城寻根相关事宜的游客络绎不绝。
在川南地区的泸州市,针对每遇清明乡愁难解的现实状况,2012年3月29日,泸州新出版的《酒城新报》推出了《清明祭祖,我们的图腾在麻城》的专栏,从普通市民的观察视角对麻城孝感乡进行了“口述史”的采访报道。其中以“泸县几大家族,诉说祖宗故事”为题的署名文章,讲述了泸州几大家族祖先迁徙与创业的故事,生动感人。该报以7个版面刊载《泸州“麻城寻根情结”》,引起了泸州读者的强烈反响。人们都在殷切地询问着,老一辈们在忧心忡忡地请儿女联系报社与麻城祖籍地取得联系,商界精英们表示“我已在外漂泊20多年,连祖宗在哪里都不清楚,钱挣得再多都会烟消云散”,“虽然明年才能组织回麻城祭祖,但至少满足了我和全家思祖的渴望!”为适应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该报因势利导,发起组团赴麻城寻根问祖,一个在市民中公开推选代表参与赴麻城的活动正在当地开展起来。
(三)感情真挚动人
《麻城文史》2008年第2期上刊载了达州“巴山胡氏赴麻城寻根团”的两篇相关文章。寻根团的“圆梦麻城行”一文非常朴实,但始终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与温情。文中说道:“我们这一代胡氏的先辈是谁,我们又是从哪里来?多年来,我们深知我们四川巴山胡氏与当地胡氏并无牵连。对其来龙去脉,一派茫然。只是我们儿时听父辈谈论过,有一点模糊的线索。九十年代凡有线索我们即问,有消息必追,无论报刊上、电视上有过胡家‘美’字辈的都得探访。”根在何方,一直成为他们期盼解答的问题。直到2001年,胡氏兄妹向麻城市民政局发了一封寻根信,有了消息后,即“欣喜若狂”。2002年春,一行六人就分别从渠县、达州、北京乘火车在麻城相聚,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寻根之旅。他们对故土的当代发展、麻城亲友的盛情款待、寻根访亲祭祖愿望的满足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他们还精心制作了《圆了百年梦》影碟,作为永远留存,代代相传的家族历史资料,以激励后人。[2]
2009年3月,现居重庆市垫江县的麻城移民后裔戴文森及族人几十人组成了寻根团回麻城寻根,写了一篇感情真挚的《麻城——我的故乡》的文章,刊载于《麻城文史》第6期上。[3]文中表达了作者对心中落下深刻印记的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寻根的满怀期待让大家彻夜难眠,进入麻城地界,看到“麻城欢迎你”的牌坊,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这种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又何尝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到了故土,人们觉得一切安静了、时间冻结了,仿佛聆听到祖先无限爱抚的低语:“孩子们,欢迎你们回来,你们离开这么多年,一切还好吗?”而漂泊在外的游子,在老祠堂真诚地向祖先倾诉:“我们还好,我们回来了,我们没有忘记你们!”用心去聆听,用灵去感受,孩子同祖先真的在对话,在倾诉!漂泊的疲惫,对祖先无声的诉说令人为之动容。
(四)受挫信心愈坚
在搜集有关到麻城寻根实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寻找祖先生活的故乡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事情,几乎在每一个寻根活动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实现寻根宿愿的欢欣,也有寻根受挫倍感失望但却意志愈益坚强者。2005年10月14日,重庆市涪陵区经贸委三工局原局长熊朝富、商业局原局长熊光前、四川省邻水县广电局原局长熊心儒和重庆市长寿区文化馆馆长熊海泉一行四人,根据四川邻水长滩乡和丰禾镇民国《熊氏家谱》的记载,前往湖北寻根。他们一路风尘仆仆,跋山涉水,20天中,走访了10余市(地)、县、镇,开座谈会10余次,先后走访了巫山县、宜昌市、孝感市档案馆,孝感、麻城两市地方志办公室,荆州、鄂州市博物馆,湖北省图书馆和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所(荆州)。此外,还实地考察屈原故里秭归、宜昌嫘祖庙、黄冈团风县但店镇熊氏“通族祖祠”和麻城市龙池桥办事处虎形地村高坎岩(堰)洗脚河、麻城市龟山乡梨树山村熊家坳易甫、仁甫祖墓等地。他们在谈到寻根的艰辛时说:
这里面,我们错走了一段路,从全国或湖北省地图看,在麻城市辖区内没有孝感乡的标记,原以为古人说的麻城孝感,就是指现在的麻城市和孝感市,殊不知我们到孝感市才知道,古时麻城不辖现在的孝感市,现在的孝感市也不辖麻城,害得我们在孝感市呆了三天,问来问去,又查资料又访乡民,后来在孝感市地方志办公室综合科朱科长那里得知现在的孝感市不是当时的孝感乡,古时在麻城有个孝感乡,建置不久就撤了……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赶往麻城,终于找到了古时孝感乡的所在地。
通过反复论证,在确认易甫公为寅士公之父的基础上,熊氏后裔一行在祖先易甫、仁甫墓前扫墓,敬献香纸,致哀拜祭,临别之际感慨万千,赋诗三首:
寻根溯源千里行,依稀高坎洗脚盆。(www.xing528.com)
果然川江通汉水,祖籍孝感隶麻城。
风尘仆仆奔麻城,亲人迎送泪花盈。
移民离散六百载,魂牵梦绕血缘情。
春燕归兮恋旧巢,龟首翘兮河山娇。
骨肉聚兮心欢喜,此日去兮泪暗抛。
当然,也有的寻根者历经艰辛,仍然未能达成心愿,令人无限惆怅。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学院的李世取教授是四川人,曾四次到麻城寻根,虽然一直未能如愿,但他仍坚信“麻城孝感乡”的存在。他以“皂角山李氏”为网名发表了《“麻城县孝感乡移民四川”之我见》一文,说:
从小就听父亲讲过我们的家族来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老人家的讲述间还常穿插有先辈们在重庆歇马垦荒初期所历之艰辛及先祖们生活中发生过的少许“大事”。上中学后又听不少同学讲过他们的家族也来自“麻城县孝感乡”。所以“麻城县孝感乡”在我幼时的心目中神秘而神圣,总想长大后到麻城去看看……于是待知“天命”之后方才“旧话重提”,想起了儿时的心愿,觉得可以抽些时间“寻根”了。[4]
他在文章结尾,对自己四次赴麻城寻根未果的经历不无惆怅地写道:这就是笔者寻根的心灵旅程深处一个难解的“结”。李世取先生是一位少将,早已过退休年龄的他,至今仍坚守在岗位上。2010年底,李将军第五次前往麻城与有关文史专家见面,他说自己年事已高,以后恐怕再也没有精力寻根了。此次来麻城,就是要将李氏迁川的有关资料留在麻城,或者以后能够寻觅到一些线索,以告慰余生和祖宗在天之灵。
麻城沈家庄村民自发组织的民间寻亲联络点(鞠芝勤拍摄)
麻城热心的修谱老人(鞠芝勤拍摄)
据有关研究表明,近几年寻根实践中成功率不到30%,这个比例让人不免有些失望。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与寻根者资料和知识准备不充分,以及祖籍地的人文专业关怀不够有关。一般说来,寻根问祖应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始祖的名字,二是迁川的年代,三是祖籍地名等。但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寻根者,由于数百年家谱失修,对祖先的事迹已经失却记忆。先人的事迹只剩下口耳相传的模糊记忆,根本无法弄清迁川始祖的名字。同时,因文化知识不足,不少人看不懂家谱,结果在家谱对接过程中,仅靠不准确的记忆和猜测,以致影响了寻根的成功率。另一方面,过去寻根者往往都是通过向诸如政府、民政、方志办等部门写信联系,反映寻根诉求,或者在同一姓氏间盲目寻找。而所联系的这些单位和个人往往由于缺乏专业素养,无法为寻根者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致使寻根犹如大海捞针。许多寻根者往往是满怀希望而来,惆怅失落而去,其中的经验教训颇值得总结借鉴。
(五)寻根书籍问世
为适应日渐高涨的寻根热的需要,由四川、麻城地方志专家合作编写的《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于2008年问世。此书由孙晓芬主编,锺世武、李敏副主编,汇集了麻城姓氏100个大姓分布以及寻根纪事乡情楹联诗文等文献资料,为查阅麻城族谱和到麻城寻根提供了便利。该书还针对当前寻根热中,因族谱丢失、字派失传、支系衔接不上的现象作出分析,指出:“在现今的四川和重庆直辖市,清前期的湖广麻城孝感乡的移民后裔为数最多,这早已为人们所公认。但是,对明代的移民后裔的数量,迄今为止认识很不够。本书列举的220部族谱印证湖广‘麻城孝感乡现象’、川北宣汉县49支明代移民例、重庆皂山李氏到麻城四次寻祖例,皆是明代移民及后裔的生动事例。明代移民后裔有的因族谱在战乱中被毁丢失,有的家族分支辗转迁徙多处祖籍字派(辈派)失传,各分支衔接不上,以至上川始祖名,上川始祖发达地名,家族原籍字派(班派)未能掌握,寻祖的历程更加曲折,寻根之情也更加急切。”[5]显然,这些都是基于对寻根热中的实际问题的中肯之论。
麻城老谱封面印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