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省籍观念的淡化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省籍观念的淡化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蓬溪县为例,插占移民籍地广、姓氏多,为移民填川缩影,不同省籍移民的地域整合具代表性。移民多来自东部和南部省区,持不同的区域文化,风俗语言相异,一时难以整合。语言趋同,为各省籍移民整合的重要基础。不同省籍移民同处一地,交往日益频繁密切,会馆活动往往有它籍移民由好奇观望而参与其间,地域文化的公共性得以提升。年二月十五岳飞诞辰日,岳氏族人举行盛大祭祖活动。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省籍观念的淡化

清朝前期和中期,大量省外之民徙川拓业。移民广布全川,川东以两湖、闽及陕西籍为主;川南以湖广籍居多,兼及闽粤籍;川西以湖广籍为多,另有粤、闽、赣籍及山陕籍;川北以湖广籍居多兼及粤、闽及陕籍;川中为各方移民交汇地区,不同籍地移民插占,仍以湖广籍为众。以蓬溪县为例,插占移民籍地广、姓氏多,为移民填川缩影,不同省籍移民的地域整合具代表性。蓬溪县位于四川中部,明清时期与遂宁南充西充射洪相毗邻。清初,川中为四战之地。由北入川的清军,由东而来的农民军,据守川南的南明军,屡屡交锋于此,蓬溪难免兵燹之祸。如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与农民军在遂宁蓬溪间拉锯作战。各方军事进退,人民颇受磨难。次年中,南明军杨展部攻遂宁、射洪,战火又波及蓬邑。长期战乱致地方糜烂,田地荒芜生者四散。据乾隆《蓬溪县志》载:“明季蓬邑户口数十万,自罹兵燹后,逃亡殆尽”,城中居民“仅数十户”,“村无聚族”,人口锐减。为恢复经济,自顺治末年始,清政府移民入川。插占蓬溪的移民来自“吴、楚、闽、广、滇、黔诸省”[34],以湖广为主,其中不乏自称来自麻城孝感乡者。至康熙末,移居蓬溪垦民有22姓氏。如湖广唐、喻、张、李、王、黄、邓等民,广东温氏、孔氏、钟氏,江西康氏、曾氏、赖氏,贵州欧氏,陕西张氏等。移民多来自东部和南部省区,持不同的区域文化,风俗语言相异,一时难以整合。为圈占荒土熟田等事,彼此间或与土著间难免产生龃龉。例如邑北自麻城孝感齐家湾插占于此的杨氏,争占土著罗氏茔地。经新任知县徐缵功悉心治理,“履亩清查”,痛绝陋规,“不数月而尘案一清”,土客之间争地矛盾得以化解。虽然不同省籍移民之间存在利益之争或文化偏见,而求生存图发展,建设新家园则是各地域移民的共同追求,和谐相处是移民的一致愿望。不同省籍移民整合为相处一地共建家园的乡邻也就成必然之势。

经济和社会生活恢复发展与不同省籍移民整合。发展经济是相处一方的移民整合的基础。汇聚蓬溪的四方移民,从农垦入手,扩展至矿产开发,改造着移居地区的面貌,又显示着移民交融整合的过程。自各地移民插占,即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反映着各地域移民的交流融合。湖广永州白牙桥唐怀山,于康熙三十六年携妻室子女,经贵州、重庆、合川落业武胜,阖家开垦梯田梯土,有助于移民垦殖技术交流提高,贡献一方农业发展。后举家再迁蓬邑安居。蓬溪盐卤矿蕴藏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唐宋即有取卤熬盐专户,明代尤盛,有盐井3700余眼。明末战乱,井灶崩塌失修致衰落。清初,当局鼓励发展盐业,废官办,利民采,移民和土著积极参与,盐业又形兴旺。麻城孝感李成林,于康熙中叶辞别家乡父老,同兄弟叔伯10余人,步行抵重庆,又溯嘉陵江经南充插占蓬溪,垦土辟田渐有积余。裔孙登九,依当局利民采盐政策,修灶房凿盐井成盐业大户。登九协调盐民关系,维护各地移民利益,致力地方和谐共处,颇受尊敬。盐业发展,灶户盐民渐成蓬溪重要社会阶层。至道光咸丰年间,经营盐业的楚地移民后裔罗都复成蓬邑巨富。他不媚官府,待各地移民后裔宽厚。以李成林、罗都为代表的孝感乡移民不仅在发展当地社会经济上做出了表率和贡献,更以自身的经济行为和社会关系维护了一方的和谐相处,促进了一方地域的整合。家庭为社会细胞,联姻为移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着移民的整合情景。武昌府喻氏利通,乾隆中叶,“遗薄田数亩、瓦房三间、囊贮钏钱,沿途食力入川”[35]。至蓬溪大石桥,以剩余小钱买扁担一根,为往来客商做挑夫,聚金置土,迎娶移民唐氏女,安家定居。广东惠州永安温氏,雍正四年徙川。二世凤超置业蓬溪吴家沟,以南充曾氏女为妻。妣曾氏善处友邻和谐乡里,义行远播,为人称道。麻城孝感乡薛氏,清初插占蓬邑,以女许配移民田氏,并赠田土百余亩。薛田二氏结秦晋之好联姻融合,为移民氏族整合范例。

文化交流与不同省籍移民整合。清代蓬溪移民自多个省区迁来,文化元素多样,楚文化中原文化、客家文化在当地传播交流。不同省籍移民的整合,在地域文化交流融合中进行。清初落业蓬溪的移民大多为湖广麻城孝感乡与湖南永州零陵籍,楚文化气息浓重。首先表现在语言方面。语言趋同,为各省籍移民整合的重要基础。乡音透着乡情,新家乡认同随之形成。社会生活的其他习俗,如婚嫁、丧葬、节庆,也渐形一致。不同省籍移民文化内容丰富,文化符号多样。移民相处,接受着不同文化影响,地域文化的交流反映着移民的整合方向。以会馆和祠堂文化为例。清初湖广等地移民入川,插地入籍蓬溪,先后建湖广会馆、陕西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较大氏族皆建宗祠,如王氏祠堂、薛氏祠堂、张氏祠堂、岳氏祠堂等。同乡会馆多建于嘉庆年间,为移民敦睦乡谊,祀乡神祭先祖场所。不同省籍移民同处一地,交往日益频繁密切,会馆活动往往有它籍移民由好奇观望而参与其间,地域文化的公共性得以提升。广东会馆(南华宫)建于道光同治年间,主祀六祖慧能。慧能为广东地方广为崇祀的佛祖,蓬溪非粤籍移民佛教徒也入南华宫上香祭拜,从而成为移民的新家乡神祇,共祀之,地域认同意识便在其中了。祠堂为氏族家庙,祭先祖之所。蓬溪文井岳氏原籍湖广麻城孝感乡,岳氏宗祠建于道光十五年。雕花石地面,彩色脊檩,瓷镶戏文图案,滚龙抱柱,以其建筑恢宏雕刻精美被乡民称为花祠堂。柱联“精忠贯日月,浩气喷风云”“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岳母刺字、朱仙镇之役等彩画,表达着岳氏宗祠的文化内涵。年二月十五岳飞诞辰日,岳氏族人举行盛大祭祖活动。各界移民后裔不分籍地和姓氏,踊跃参与。岳氏祖训“精忠报国”爱国情愫熏陶乡民,成为共识,世代流传,引领当地不同省籍移民的整合。(www.xing528.com)

相处一方,在共同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环境中,移民文化全面交流融合,移民间建构着新地域认同,于是不同省籍移民整合为蓬溪四川人。

具有了四川人身份的蓬溪移民及其后裔,“以他乡为故乡”,热爱新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为新家乡发展奉献才智成为共识。清初,广东嘉应州长乐县钟氏客家人,落业蓬溪县西石板滩龙溪河畔。经百余年的创业发展,成望族。钟氏世代书香,人才辈出。蓬邑学者兼诗人,出生于嘉庆十年的钟氏后人钟瑞廷,其诗篇多有吟咏蓬溪新家乡之作。作品洋溢着对家乡一山一水浓浓的热爱之情。他居乡从教50年,弟子千余,为培养移民子弟不遗余力,年近80,方辞教归园。钟瑞廷作为植根蓬溪的广东客家移民后裔,一生致力于家乡的文化和教育事业,是四川地域社会不同省籍移民整合的生动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