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末民国孝感乡传说的泛化-《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

清末民国孝感乡传说的泛化-《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孝感乡移民传说在此时期不断泛化,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至清代中期后,四川社会内部以移民为主体的工商贸易市场逐渐形成。

清末民国孝感乡传说的泛化-《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

本课题第五章第二节,在叙述湖广移民姓氏的空间分布时,曾经援引叙州府、直隶泸州、重庆府、夔州府、顺庆府和成都府六州府的县志和族谱资料,其中明确将入川前祖籍记为“孝感乡”并且有确切书写时间的共48例。其具体情况统计如下:

这表明,清末民国时期“孝感乡”才被作为移民祖籍大量出现,或者换句话说“孝感乡”是在清末民国而非清初时期被四川民众所认同的,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伴随着“孝感乡”成为“湖广填四川”之“湖广”的代名词,最终被川内民众认同为一种象征祖籍的家园符号。

孝感乡移民传说在此时期不断泛化,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清代以来,随着移民定居,巴蜀农业逐渐复苏,商业手工业也渐趋发达,尤其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变,使长途贸易得以实现。至清代中期后,四川社会内部以移民为主体的工商贸易市场逐渐形成。经过百余年的稳定发展,四川水陆交通通畅,建立在便利交通基础上的商业、手工业也逐渐发达,从事于长距离运输的移民家族渐趋增多。随着商贸活动的逐渐开展,各省移民逐渐离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藩篱,走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样,以“麻城孝感乡”为祖籍地的移民也是在参与这一活动中,用自己的步伐走遍巴山蜀水,也把“麻城孝感乡”带到了巴蜀的每一个角落,使之得到了更广范围的流传和认知。(www.xing528.com)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加速,尤其是晚清以降,面对亡国灭种的艰难困境,在现实威胁与西学参照的情况下,知识分子进行了重构国人对国族历史、国学的新认知。在建构国族过程中,如何看待中国数千年传统历史文化,如何解读这一丰富文化遗产在建构国族过程中的作用,遂成为关注的热点。1905年清政府学务大臣奏准通过的《乡土志例目》,规定各县编纂乡土教材,在体例上除了沿袭传统志书范式外,尤其注重对乡土文献的搜集整理,着重对于各地姓氏、祖籍来源、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总结,从而使得大量本地姓氏来源引入志书。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各地境内人口来源的调查从多方面促成了“孝感乡”在民国时期修志文本中的大量记载。首先,前所未有的细致调查和广泛搜集资料让很多散落于民间的史料得以记入史志;其次,这个活动本身在民间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甚至是修撰者对于孝感乡现象的质疑也从另一侧面推动着原本具有一定流传范围的“麻城孝感乡”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一潜在的祖籍认同对象随之得到更广泛的推广;最后,这种得到官方认可的追溯祖籍活动对那些遗忘了入川前原籍的人们形成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促使他们将潜在的祖籍认同对象——“麻城孝感乡”认可为自己的祖籍地。于是,就在普通百姓间不断的流传中、在追溯祖籍者的接纳中、在文人学者的质疑中、在官方调查的推动中,“麻城孝感乡”被作为一种满足上述所有人所有需求的一种符号拣选出来、沉淀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