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初湖广移民祖籍意识的淡漠

清初湖广移民祖籍意识的淡漠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就此展开。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中,参与重建四川经济与社会的移民来自十余省,使得四川人口和社会呈现出“五方杂处”的局面。[62]这集中表现在湖广移民祖先意识的淡漠上。这种原乡意识淡薄的习惯,必然影响清初以来迁居巴蜀的湖广移民,以至有的移民后裔对于原籍宗族及谱系一片茫然。

清初湖广移民祖籍意识的淡漠

经过明末清初长期战乱以后,四川社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出现了“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59]的状况。为了尽快改变这一地区的面貌,清政府决定招民实川。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就此展开。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中,参与重建四川经济与社会的移民来自十余省,使得四川人口和社会呈现出“五方杂处”的局面。根据学者研究,“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截止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当时四川实际人口数约为1000万,其中土著占总人口的38%,移民占总人口的62%。在移民人口中,湖广(包括省籍为湖广、湖北、湖南)移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5.57%。[60]

清初席卷全川的移民浪潮,极大地改变了巴蜀的人口结构。新来的移民在户籍登记上与土著有着明显区分。例如,在巴中县,他们就分别以“红”“黑”两种户籍簿来区分。凡明迁入巴中者,进“黑册”,凡清迁入巴中者,进“红册”。[61]清初以来最先迁入的湖广移民,凭借人口数量上的优势,以及元明以来湖广文化因素的融入铺垫,使得他们在迁居四川后,较少隔膜,能很快地实现由“他乡”变为“故乡”的转变。其结果必然使得他们较早地割断了与原乡的联系,迅速成为了“无根”的移民。[62]这集中表现在湖广移民祖先意识的淡漠上。嘉靖年间,王世贞在《顾氏祠堂记》中指出:“楚俗号称朴啬,其民淫于外鬼而略于先。”[63]表明楚人不大重视对于祖先的祭祀,是有其文化传统习惯的。这种原乡意识淡薄的习惯,必然影响清初以来迁居巴蜀的湖广移民,以至有的移民后裔对于原籍宗族及谱系一片茫然。如有人称:“吾楚迁渝者,询其原州县,或多茫然,否则统举以应。”[64]湖广移民的这种淡漠的谱系意识,正好与明末清初四川民间谱牒散佚较为严重,整个社会陷入集体失忆的背景相呼应。而一当社会安定下来,这部分湖广移民也会像四川土著一样,需要找寻到一个合法而又合理的前朝祖先。于是,一时间虚拟或杜撰祖籍记忆就显现了价值。[65]这样的社会背景,也为明代以来出现的孝感乡移民传说的继续流传奠定了基础。(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