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政权覆灭后,留居四川的楚籍将士和乡人,为明初湖广移民在四川的分布奠定了基础,由此撒播了四川楚籍祖源的种子,蜀人楚籍记忆的滥觞正是以此作为源头的。这集中体现在,后世蜀人在追溯祖先来源时,动称迁川时间源自洪武二年(1369年)。
动称洪武二年入蜀的家族比例之高,由以下两组统计数据可略知一二。其一是,民国《简阳县志》称:“洪武二年,湖广麻城居民迁至简州者众多。”[1]据民国《简阳县志》所收录的原籍为麻城孝感乡和湖广籍的30支入川氏族中,明确为洪武二年己酉(1369年)或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入蜀的家族共有24支,约占80%。其二是,谭红《巴蜀移民史》一书在统计明夏政权入川移民家族的资料时,明确为洪武二年迁入的家族达33例之多,约占总数121例的27%,如果把洪武元年(1368年)、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迁入的家族加进去,起码要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2]
动称洪武二年入蜀的问题,早在民国时期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时有不少四川地方文献中,对这一独特现象的流传状况进行了描述。例如,民国14年(1925年)《内江县志》云:
内江无唐宋旧姓,止有前明侨户多籍楚麻城,邻邑并同,不知何故?俗传洪武二年徙楚实蜀,因此独多。[3]
内邑旧户祖籍多属楚麻城,邻邑亦然。人多不识其故,沿称明洪武二年奉诏迁麻城之孝感乡,实蜀事与汉徙茂陵相类。[4]
民国18年(1939年)《荣县志》亦云:
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5]
严正相在《湖广填四川说》中也指出:(www.xing528.com)
蜀人楚籍者,动称明太祖定鼎之二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言人人然。[6]
内江《晏氏家乘》载:
内邑旧户,多称祖籍系楚麻城,沿明洪武二年奉诏徙麻城,实蜀语故也。[7]
通过上述可见:
第一,在蜀人祖源记忆中,动称洪武二年(1369年)入蜀的现象,主要存在于楚籍后裔之中,尤其是在自称是麻城孝感乡的移民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第二,这种祖源记忆起源于何时尚待追溯,但在民国年间已经形成为一种“俗传”“蜀语”,达到了“人人言然”的程度,则是毫无疑义的。
上述所举地方文献资料,多出自川中的内江、简阳地区,文本书写时代为民国时期。事实上,在清代及民国的家谱与地方志中,有关洪武二年入蜀的家族遍布全川,俯拾皆是。如川东地区有:云阳程氏、万州范氏、石柱谭氏、新宁张氏、孙氏、万县何氏、綦江周氏、万源罗氏;川中地区有:资阳王氏、安岳王氏、内江黄氏、简阳徐氏;川西地区有:名山赵氏、陈氏等。[8]这些洪武二年入蜀家族多系籍楚省,或经湖广,或经麻城,或经孝感乡入川。这表明,“前明侨户多籍楚麻城”,动称洪武二年入蜀的问题,不失为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