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迁民: 湖广填四川,孝感乡家族墓志剖析

大迁民: 湖广填四川,孝感乡家族墓志剖析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表明到了明代晚期,有的家族在宣称麻城孝感乡为祖籍时,已经开始依靠传闻追述家族历史了。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早在明代中后期,在川东、川南和川西等湖广麻城移民家族分布区内,已经有一批自称是孝感乡籍的移民后裔家族崛起,这些家族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堪称世家望族。

大迁民: 湖广填四川,孝感乡家族墓志剖析

首先,墓葬分布地点。上述11通墓志铭所反映的孝感乡籍墓葬的分布状况是:川东地区重庆府6处(其中江津铜梁丰都各1处,垫江2处),川南地区叙州府2处(富顺、荣县各1处),川西地区成都府3处(崇州、内江、金堂各1处),川北地区顺庆府1处(营山)。上述分布数量最多的川东、川南、川西地区,正是元明时期湖广麻城移民家族迁入聚居的地区,孝感乡籍的明人墓志集中出现在这些地区绝不是偶然的。

其次,墓志写作时代。通过对墓主卒年和下葬年代推知,上述墓志铭写作的时代,最早在弘治年间(例5、8),最迟在崇祯十年(例3)。撰写于嘉靖以后的共7例(除5、8两例外),约占墓志总数的77.7%。从立碑最早的弘治年间看,上距成化八年(1472年)撤并麻城孝感乡约二三十年之间,前后相差不过一代人的事情。因此,其对孝感乡祖籍的记忆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在撤并孝感乡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仍称自己祖先来自孝感乡,或许源自惯性,是可以理解的。但到最晚下葬的崇祯十年(1637年),上距成化八年(1472年)已有165年,早就超过六七代人了。这时人们仍还称自己祖籍为孝感乡,除了传承世代习惯称呼外,可能还含有后代子孙对于孝感乡的心理认同。由于到了明代晚期,单凭记忆已难说清家世,于是,在人们认同的方式上,除了继续使用“其先”“世为”孝感乡人这样的表达方式外,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墓志铭开始使用“其世籍传自楚孝感”(例7),还有使用“谱逸无考”(例6)的字句。这表明到了明代晚期,有的家族在宣称麻城孝感乡为祖籍时,已经开始依靠传闻追述家族历史了。

再次,墓志作者身份。上述墓志作者多为明代社会中名望较高的政要或文化人,如:赵贞吉为赐进士及第翰林院检讨、文渊阁大学士、宰相、“蜀中四大家”之一;熊过为进士,官至礼部祠祭司郎中,为“嘉靖八才子”“西蜀四大家”之一;王世贞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程源为徽派著名篆刻家;王鏊为文渊阁大学士、著名书法家;曹汴为翰林庶吉士、云南巡抚、江西巡抚;陈嵩为进士、中宪大夫、亚中大夫、云南提刑按察司副使等。这些作者皆名重一时,素为当朝所仰慕。由于受托于“公私之谊”,他们应允撰写墓志。此举一方面反映出作者对墓主的尊重与追悼,另一方面也显示了麻城孝感乡籍后裔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之尊贵。(www.xing528.com)

最后,墓主家族地位。上述1~9例墓志在追述祖先的身世如何为官为宦时,或许有附会之嫌,但在叙述墓主生前的履历、官职、地位时,却是不会掺假的。在9例中,这些来自麻城孝感乡的家族,属于平庸无能、默默无闻、“隐德弗耀”的只是个别。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居于社会的显要地位,如江津程大猷,举明经,授顺天府通州,所著甚多。其家族“世居五岔,代有显者”。程氏家族至明末为“江州望族,其支庶繁衍,万人有奇”[54]。铜梁张佳胤,嘉靖进士,有文武才,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墓主去世时,有五子、十孙男、十孙女。其长子叔琦官锦衣指挥佥事,二子叔佩官南京左军都督府经历。[55]丰都杨大荣,天顺丁丑进士。“丰都故无举进士者,君始自出一家”;“子孙多,且有立”。[56]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早在明代中后期,在川东、川南和川西等湖广麻城移民家族分布区内,已经有一批自称是孝感乡籍的移民后裔家族崛起,这些家族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堪称世家望族。他们获得了四川社会的普遍认同,赢得了社会名流的尊重,以至一些名冠当朝的政要和文化名人不辞为他们树碑立传,撰写墓志铭。这些现象表明,最先以迁民身份迁入的“麻城孝感之民”,不仅成为湖广移民家族成功的榜样,而且更成为四川地域社会群体的标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