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迁民:内江县-四川盆地腹心、成重水陆交通枢纽

大迁民:内江县-四川盆地腹心、成重水陆交通枢纽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内江县内江位于四川盆地的腹心地带,介在成都、重庆之间,南邻叙州府、泸州,北通成都,东接重庆,是川东南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在明代隶属于成都府,境内明代移民颇多。周、雷二姓同居,是为山川之始祖。[98](二)简州简州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龙泉山脉东麓,沱江中游地段,是川东、川中通往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

大迁民:内江县-四川盆地腹心、成重水陆交通枢纽

(一)内江县

内江位于四川盆地的腹心地带,介在成都、重庆之间,南邻叙州府、泸州,北通成都,东接重庆,是川东南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在明代隶属于成都府,境内明代移民颇多。如民国《内江县志》所云:“内江无唐宋旧姓,止有前明侨户,且多籍楚麻城,邻邑并同”[91]。其中,尤以自愿入川的湖广人口居多。这显然与元末明初之际,本县地荒人稀的状况密切相关。

迁入内江的自愿入籍姓氏,其最大特点就是,并非如政府组织的迁民移徙那样带有指定性和强制性,而是以招亲聚戚、呼朋唤辈、结伴而行的方式进行迁移,同行者或为同宗,或以异姓,行程自由掌握,行进路线以及行期不受限制。例如:

明初,楚人结伴来川者,虽异姓,子孙犹联字辈,名以世次为名,笃世谊也。吾二世名讳,尝见乡人家乘,其迁祖注籍麻城,来川无区先后,亦有一主四等名,可见吾始祖与彼同为逆旅。[92]

明初,诏以湖广世族安插四川,我明器祖、雷氏、戴氏,遂偕至雷华辅、周氏,由麻城孝感乡,偶行入川,落业内江……周、雷二姓同居,是为山川之始祖。[93]

类似吴氏、周氏、雷氏这样自愿迁入内江的湖广家族比比皆是,多载于县志和族谱之中,兹选列数例如下:

先祖高兴二公,湖广麻城人,携父觐和,与弟兴六,避元末兵乱入川,居内江。[94]

中铁佛古镇民居

先祖王兴秀公明初,避红巾军乱入川,占籍成都之内江。

先祖张添一公,楚黄麻人,元末入川居合江,后迁内江跳墩坝,遂世家中川。

先祖周克盛公原籍湖广麻城,明初入川,祖父辈均封一品镇威将军,家内江东乡杨市。[95]

余先世王氏,楚麻城孝感乡人也,明初迁入蜀,卜居内邑河东龙桥里。[96]

先祖张氏原籍江西省抚州府金溪县,徙居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因元末红巾之乱,始祖复迁四川成都府内江县西乡黄河镇两河口落业。[97]

先祖黄氏原籍麻城孝感,洪武初诏饬行专差逐遣,迁入四川内江。[98]

(二)简州

简州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龙泉山脉东麓,沱江中游地段,是川东、川中通往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宋元之际,简州遭到严重的战争摧残,至元初简州所辖平泉县(今简阳县西草池坝)一度“以地荒,竟废之”[99]。明初仍是人稀地荒之境,以至洪武六年(1373年)降简州为简县。正因为如此,所以简州在明初成为外来人口填实之区,多有湖广姓氏家族迁入。据舒毕生先生统计:“民国《简阳县志·氏族志》(以下称《简志》)共收录了民国15年(1926年)该县104个姓氏,共498支氏族资料。其中湖北麻城籍有205支,元末明初入川(简)的移民共124支,其中麻城籍有107支”[100]

民国《简阳县志》中收录了众多自明初湖广麻城迁入境内的姓氏家族资料,涉及:杨、樊、徐、符、胡、陈、袁、陶、毛、王、姜、刘、李、赵、段、郑、汪、游、鄢、谭、马、贾、傅、万、斡、宴、邓、郭、霍、谢、冯、潘、汤、周、夏、叶、熊、周、等40多个姓氏(同姓不同支只计姓氏,不重复统计)。各姓氏迁入情形如下:

明之初,始祖杨惠吉公,自楚之麻城迁蜀,占籍简东三十里曰滥坝子。

先祖樊迁,从江西迁孝感乡,携子必才孙世宝于明洪武三年上川,卜居宜宾,后迁简阳。

先祖徐应隆公,湖北麻城孝感乡人,洪武初,携长子子铎次子子镛入川,徐氏后分五支系,在简阳一乡称极。

先祖徐彪明公,原籍麻城孝感乡人,于明洪武三年入川,居简阳县芦林沟。

先祖符有才公,湖北麻城孝感乡人,洪武二年迁简西镇金桥符家沟。

先祖胡氏,湖北麻城孝感乡人,洪武初迁四川简州。

先祖胡彪公,湖北麻城孝感乡人,洪武二年三月,携兄弟与姻亲入川居简州定水寺。

先祖胡志念公,湖北麻城孝感乡人,洪武二年迁四川简西龙云寺二郎滩。

先祖陈汉东公,原籍湖北麻城孝感乡,洪武二年迁简西三江乡黄土镇。

先祖袁维山公,原籍湖北麻城孝感乡,洪武初迁巴县沙坪,继迁简甘泉乡,后代分八支系。

先祖陶氏,原籍湖北麻城孝感乡,世为宦族,洪武二年迁川,占籍简南陶家沟。

先祖毛文明公,湖北麻城孝感乡,洪武二年入川,迁富顺,后迁简西柳塘沟,子孙分六支系。

先祖王氏,原籍湖北麻城孝感乡,洪武二年入川,世居资阳王成沟、简东大堰塘等处。

先祖姜承仲公,原籍麻城孝感乡,洪武二年入川,居简州姜家场。

先祖刘厂公,原籍湖北麻城孝感乡,洪武二年入川,落业简东沟龙寺清水河。

先祖刘千二公,原籍麻城孝感乡,洪武二年入川,居简西分禄店,后代分四支。

先祖李天海公,原籍麻城孝感乡,洪武二年入川,居简州龙云寺。

先祖李爱宇公,原籍麻城孝感乡,洪武二年入川,居简西镇金桥。

先祖李维春公,原籍麻城孝感乡,洪武二年迁四川简州老龙场。

先祖赵喜春公,麻城孝感乡人,洪武二年迁四川简州莲花堰。

先祖赵友教公,麻城孝感乡人,洪武二年入川,居简西镇金桥。

先祖段卯公,麻城孝感乡人,洪武二年入川,居简东胡家场。

先祖郑普明公,麻城孝感乡人,洪武二年入川,居简西中坝场郑家坝。

先祖汪兴德公,麻城孝感乡人,洪武初迁简西乾封岭,后代分二支系。

先祖王琯,原籍麻城孝感,明初迁川,居简州南望水寺王家沟。

先祖李普天公,原籍麻城孝感,明初携谱入川,居简州西部。

先祖胡氏,原籍麻城孝感,明初入川,居仁寿小滑石,至清乾隆迁简西。

先祖胡天用公,原籍麻城孝感,明洪武年间迁四川简阳乾封镇。

先祖胡氏,原籍麻城孝感,明初入川,居资阳西乡胡家桥,清初迁简南。

先祖胡氏,原籍麻城孝感,明初入川,居简阳正教乡。

先祖都官卢公,原籍湖广麻城,洪武时迁蜀简西罈罐窑。

先祖潘世瑛公,原籍麻城孝感,明初迁川,居简西董家埂灵泉寺。

先祖王正经公,原籍麻城孝感,明初迁蜀,居简西三江乡。

先祖汪登一公,原籍麻城孝感,明洪武四年,弟兄四人奉旨入川,居简西,后裔分9支。

先祖刘金轮公,原籍麻城孝感,明初入川,聚族居简州三江坝。

先祖刘道先公,原籍麻城孝感,明初徙蜀简州甘泉乡凉水铺。

先祖游氏,原籍麻城孝感,明洪武时迁川仁寿老鹳嘴。

先祖鄢氏,原籍麻城孝感,明洪武七年迁川,落籍金堂后迁简西,后裔派分二支。

先祖谭氏,原籍麻城孝感,洪武二十三年迁四川忠州,复迁简州谭家坝。

先祖马昆公,原籍麻城孝感,明初迁四川资阳,三世后迁简南江源场。

先祖贾妙荣公,原籍麻城孝感,明洪武时入川,徙简西乾封镇。

先祖傅说岩公,原籍麻城孝感,明洪武时,说岩与兄说举迁西蜀,岩落业简州。

先祖万仕贰公,原籍麻城孝感,明洪武时与兄仕合、弟仕户迁川简西镇金桥。

先祖斡元宣公,原籍麻城孝感,明初入川,居夹江,五传后居简团柏林。

先祖宴绍宁公,原籍麻城孝感,明初徙蜀简州高滩口,后分支迁董家埂。

先祖邓仕广公,原籍麻城孝感,明初迁四川丹棱,又迁华阳,复迁简州。

先祖霍慎同公,原籍麻城孝感,明洪武四年徙四川简东乡施家坝。

先祖杨登公,原籍麻城孝感。明中叶迁川简西金桥青杠林。

先祖谢氏,原籍麻城孝感,明代入川,卜居简州城西北谢塘沟。

先祖冯朝坤公,原籍麻城孝感,明中叶迁川,居四川简州。

先祖陈公堂公,原籍湖广麻城,明代宦游入蜀,居华阳,其后裔分迁乐至、简州。

先祖潘兴秀公,原籍麻城孝感,明代携子如龙入川,居简州潘家沟。

先祖杨时应公,原籍麻城孝感,明万历年间迁川简西镇金桥漾家嘴。

先祖王长明公,原籍麻城孝感,明代迁四川简州北石桥。

先祖汤伯侯公,原籍湖广麻城,明中叶迁四川,落业简州龙云寺。(www.xing528.com)

先祖周然公,原籍麻城孝感,明隆庆三年入川,居简州城化碧祠街。

先祖李政之公,原籍麻城孝感,明正统时入川,居简州官山。

先祖夏氏公,原籍麻城孝感,明时初迁四川仁寿,后再迁简西久隆场。

先祖叶近乔公,原籍麻城孝感,明万历时迁四川华阳,四传后仕美携三子迁简北龙泉驿。

先祖熊飞鳌公,原籍麻城孝感,明代迁四川仁寿,数传后于清代迁简毛家场。

先祖周家俸公,原籍麻城孝感,明宣德间迁四川,居简州香岩寺周家沟。

先祖刘启公,原籍麻城孝感,明军山海关总兵,洪武四年入川,后居简州老龙场。

先祖吴普旺公,湖北麻城孝感乡人,洪武二年入川,迁仁寿龙桥场,后迁简西镇金桥。

先祖吴成龙公,湖北麻城孝感乡人,洪武初迁仁寿,后迁简武庙沟,张家湾。

先祖樊氏,原籍山西潞安长治,元末迁麻城孝感,明永乐初年迁四川简州走马岭五桂桥东乡棘子沟。

先祖樊氏,自楚麻城迁蜀,约三百七十年,代传十九辈之多。[101]

(三)资阳县

资阳县地处川中地区,紧邻简阳县,也是元明以来湖广人集中迁居的区域。对此,地方志书及民间族谱多有记载。涉及明初迁入此县的湖广姓氏计有:罗、冯、徐、伍、李、王、于、董、傅、黄等。各姓氏入迁资阳县的情形如下:

罗氏原籍湖北麻城,明初迁蜀,居资阳县南乡。[102]

徐氏原籍湖广麻城孝感乡,明洪武二年迁四川资阳狗足湾。[103]

伍文清公,系湖北麻城孝感乡人,于明洪武二年迁四川资阳董家坝、真武庙。[104]

李富阳公,系湖北麻城孝感乡,明代迁四川资阳丰裕、资州西二里。[105]

王嘉选公,系湖北麻城孝感乡,于明洪武二年迁四川资阳七里坪、临江寺、祥符。[106]

于正遇公,原籍麻城孝感乡,明初迁四川资阳南津区。[107]

董三仁兄弟六人,系湖北麻城孝感乡,于洪武二年迁四川资阳董家坝、鸡鸣山。[108]

傅三连兄弟三人,系湖北麻城孝感乡,于明洪武年间迁四川资阳祥符区、简阳。[109]

黄载岳公,系湖北麻城孝感乡,于明洪武二年迁四川资阳栗林镇。[110]

(四)井研县

井研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元朝属隆州(今仁寿县)。明初,州废县存,洪武十年以井研县入仁寿县,后复置,属成都府。历史变革之所以废置不定,究其原因,与地荒人稀有关。明初以来一直是外来移民填充之区。鉴于井研县与眉县是明初明玉珍旧部势力反明活动之区,且明玉珍的女婿吴正常在大夏政权覆灭后即隐居井研县(见本书第四章第四节),据此推断此区颇多湖广姓氏聚居,故清光绪《井研县志·氏族》称:“县人本贯多称麻城,明洪武初入籍。”[111]

明初以来自湖广麻城迁入井研的氏族甚多,光绪《井研县志·氏族》对境内各姓氏来源、迁蜀时间详加记载,现备列如下:

卫氏,楚麻城籍,明洪武初入川,入籍县东。

雷氏,原籍湖广麻城,洪武朝自麻城迁蜀,卜居井研。

王氏,原籍湖广麻城,明初入籍四川井研先瓦滓坝夏出堂。

雷汉广,原籍湖广麻城,洪武中入川,落籍井研马界溪。

陈氏,原籍湖广麻城,明初籍井研县南柏林陈冲

范腾祥,原籍湖广麻城,明初徙蜀至井研,籍台子坳。

龚氏,原籍麻城孝感,明初迁井研县龙脑桥、潺泊潭。

汪益衡,原籍湖广麻城,明初迁川井研县老柴山,七传后分支迁犍为。

周良青,原籍湖广麻城,洪武初入籍,居县南千佛寺,传22世。

周氏,原籍湖广麻城,明洪武入籍,居县东周家三坝,传22世,有祠谱。

张氏,原籍湖广麻城,洪武初入籍,居井研县南。

王氏,原籍湖广麻城,洪武初入籍,居井研县打鼓潭,传18世。

卢氏,原籍湖广麻城,明洪武初入籍,所占业今名为卢坡,现存谱系11世。

陈简八,原籍湖广麻城,洪武七年籍井研县木板凳。

龙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代徙蜀,明末自大足入籍井研县南官井沟。

梅肃,原籍湖广麻城,明时携启、宰兄弟三人入籍井研,肃居梅桥,启居月封铺,宰居象鼻桥。

文远来,原籍湖广麻城,明万历时入川,籍井研县南文家桥。

黄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万历时,徙蜀井研。

毛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万历时入蜀,居乐山板桥溪,后迁井研彭堰。

曾氏,原籍湖广麻城,明永乐十三年徙蜀,落业井研县东。

凌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代入川居峨眉,清初迁井研县石马寺。

刘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代徙蜀,居井研石烟楼。

幸氏,原籍湖广麻城,明时入川,居井研县东。

刘氏,原籍麻城孝感,明代入蜀,居井研灰山桥,嘉靖年间后裔中有名刘学谟者。

戴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世徙蜀乐山,康熙中戴学华迁居井研县东丝沟。

季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代入蜀,居峨眉,清乾隆始迁井研小神坳。

熊应学,原籍湖广麻城,明万历中,居县北。

宋氏,原籍湖广麻城,明时入蜀,居井研县西宋高山。

郭氏,原籍湖广麻城,明时入蜀,崇祯二年自青神县西迁井研,今名郭家山。

朱氏,原籍湖广麻城,明时入川,居荣县,后徙井研高家寺。

杨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中叶自嘉定徙井研县东。

祝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世入蜀,居乐山,后徙井研县北叶家河。

赵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代入蜀,居犍为,清代迁入井研千佛寺。

袁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万历时入川,居井研。

夏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万历时入川,居井研县北芭叶沟。

丁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世徙蜀,居井研县花邱坝。

殷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万历三年入蜀,籍井研县东,今地名殷河。

施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世入川,居青神县,康熙中迁入井研县南。

廖氏,原籍麻城孝感,明洪武初入籍,居县东狮子岩,子孙众多,族盛,称廖半乡。

韩氏,原籍湖北麻城,明洪武中占籍井研县南韩河。

胡友常,楚麻城籍,洪武初始籍县南。[112]

Figure 1.2 Asian Population Growth

Source:http://worldpopulationreview.com/continents/asia-population/.

Such economic and population growth demands immens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Global Infrastructure Outlook,a G20 Initiative measures the current investment trend of infrastructure in 56 countries across 7 sectors (energy,telecommunications,airport transport,port transport,rail transport,road transport and water).According to it,Asia’s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gap constantly constitutes 30% of the gap of the world,and will grow linearly to USD252 billion in the year 2040 (see Figure 1.3).

威远《曾氏族谱》谱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