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县
巴县为重庆府的首县,元末为大夏国都所在地。鉴于此县在政治、军事以及交通上的枢纽地位,在元末明初湖广移民四川的过程中,推测有大量外来人口聚居此县。《大明一统志》称,“本朝因之,编户九十一里”[46],其人户数量仅次于叙州府富顺县。有资料显示,元末因明玉珍称帝于此,由此吸引了部分湖广人士留居。例如重庆《明氏族谱·明隆庆六年明守仪序》云:
(元顺帝时)因闻族人蜀川,玉珍称帝,可以避乱而往四川依焉……祥和公见真主帝业无成,蜀川既年遂卜重庆家焉。[47]
明玉珍称帝后,为接纳安置大批涌入的湖广人户,曾经在巴县设置“官庄”,该官庄确为明玉珍安置卫军骆羊奴的垦地,这也是巴县为湖广人口聚居之区的重要来源之一。据《川黔陈氏族谱》云:
先祖陈钢,原籍湖北黄州麻城孝感乡,随明玉珍部队入川,后大军整编安业,遂落业巴邑官庄。[48]
四川平定后,明户部清理大夏在册户籍时明白无误地记载,“其伪夏故官占为庄户者凡二万三千余户”[49]。全川统一后,大夏官庄民户被整编安业,陈氏兄弟遂被继续安置在巴邑官庄之内。“卫军骆羊奴”的称呼一直沿袭到明朝宣德间,据道光《綦江县志》载,在彭鉴任县令任内,该县“永乐间遭兵役,死亡过半,田地荒芜,令申请调拨重庆府卫军骆羊奴等三百八十名承种绝业”[50]。明初以来,巴县所在的重庆府,也是湖广移民的重要接受地之一,如民国《简阳县志》引《郭氏族谱》载:“先祖郭节明公,原籍麻城孝感,明初入川,居重庆府”[51]。
除此之外,元末以来许多入蜀避难的姓氏家族,也选择巴县作为聚居之所。例如,原籍河南“复迁楚之麻城孝感乡”的程辛二,在徐寿辉起兵后,“避乱入蜀”,“初寓巴县双溪蛮洞口”[52]。明代巴县粟氏为望族,其先楚松滋人,“元末避地入蜀”。以文学冠冕宋代数世的望族,号为“墨庄刘氏”,元末由江西临江府安福县避乱“迁渝州及定远,入明迁西充”[53]。原籍“湖广兴国州之乌崖”的刘珉一,于元至正间迁入巴县,于第五代刘刚,官户部尚书;第六代刘规,官监察御史;第七代刘春,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兼太子太保,堪称“巴之世家”望族。[54]明初因随军征蜀、平乱而进入重庆的曹氏家族,随即奉谕在华蓥山附近插占为业,其所圈占的土地范围包括:“自寸滩(今重庆江北区)至华蓥山秦家场(今四川渠县三汇镇),转出跳石清溪口,复由河岸顺流而下,直抵虎跳溪(今重庆北碚区澄江镇虎跳水库),沿路择其地之膏腴可耕者。”[55]
重庆市巴南区古民居(谢智强拍摄)
(二)江津县
江津县东接重庆,南连贵州,战略地位重要。尤其是位于县境西南的笋溪里,“其地最要,江津全境与黔省交涉关键也”。“津境惟此地最难措置得手。”[56]明夏政权曾经于岩门关(一名雁门关,县南300里,属笋溪里十二都)“筑寨防播以为界”。“洪武初年,民死干戈,背乡井,关内外为无人地。”[57]正因为此区地广人稀,故早在元末,即有长江中游之民来此避难[58],大夏以及明初以来,多有湖广移民迁入此境。
光绪《江津县乡土志》载“江津氏族土著甚少”,多为清以后迁入。在清以前的十个土著大姓中,有七个姓氏为元末明初迁入。载明原籍为湖广的虽然只有二姓,但另有三姓原籍分别来自浙江、河南,其移民迁川背景多少也与麻城有关。迁入姓氏及其世代如下:
江氏先为湖北黄州黄冈人。始祖万九……元季兵乱世禋,避地入蜀,居江津之石桥里……夏明玉珍欲用之,不就。
夏姓……前明洪武年间由浙入蜀,居津之笋里,至今约传二十三四代。
李姓……自元末由豫迁蜀,至今约传三十代。
(曹姓)始祖文海,本河南固始人,于元至正末携其子安福,避乱入蜀。初居津境谢圣坝,是时土旷人稀,所在榛莽。文海辟草莱,徙居石门坝,至今约传三十代。
卞姓……自前明洪武由粤迁蜀始,至今约传二十余代。
白姓……明洪武初,由闽迁蜀,居于津境,至今约传二十五六代。
周姓……元至正间,周鈅由楚迁蜀,居津邑之笋里,至今约传三十代。[59]
在历年编修的地方文献中,也有迁自麻城或与之相关的明代移民,罗列如下:
道光《重庆府志·舆地志·氏族》云:
我先祖(程)辛二公,原籍河南,后迁楚之麻城孝感乡,后因避徐寿辉乱迁居四川,初寓巴县双溪洞,后迁江津。[60]
江津县《万氏家乘》云:
万吉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后迁湖北麻城孝感乡,明初迁四川江津石门坝。[61]
嘉庆《江津县志》云:
戴裔昌,明洪武初,由江西庐陵迁孝感,后迁四川江津马氏湾。[62]
民国《续修简阳樊氏宗谱》云:
樊继川明洪武三年江西迁麻城(曾助陈友凉拒明,太祖定鼎,惧逮),率子孙迁蜀四川江津、永川。[63]
江津桐梓《李氏家谱》云:
李氏麻城孝感。明中叶,迁重庆府荣昌县,后分迁遵义、桐梓、南川、江津。[64]
另有江津《江氏族谱·旧谱序》亦云:
南宋亡,避元乱曾依阮姓,元末复姓,奉父母随明氏入蜀,占江津之石桥里九龙铺。[65]
(三)荣昌县
荣昌县在明初隶属泸州,由于其地接泸州与重庆二府,历来是长江水道途经川南的重地,明末战争造成居民逃散。上文提及的“戴氏、熊氏、韩氏”皆系明初由湖广麻城入蜀,因清初四川战乱平定,才由外地回迁故地。明代湖广移民在荣昌情况也被志书及族谱多次提及,如:
荣昌《张氏族谱》载:
先世系江西太和县鹅江大邱人也。元末伏三公与大兄伏一、伏二徙居湖广麻城孝感乡。明初,伏三公随大将军汤和平夏,留镇重庆,遂家于隆昌县境。[66]
嘉庆《四川通志》云:
我先祖张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代入川,初迁四川之荣昌。[67]
荣昌《赵氏族谱》谱影
康熙《黄氏族谱·序》云:
我先黄氏肇自山东,元代迁于江南传五代复迁湖广黄州麻城县孝感乡。高祖洪武击周克郑,元主北遁,遂将麻城土著之民召令入川,吾祖于洪武元年入川卜居重庆府荣昌县隆桥驿,住上嘴大坟坝。[68]
(四)合州(www.xing528.com)
合州在重庆府北,扼嘉、渠、涪三江之会,是湖广移民经长江转川北、川东北的交通枢纽之地。在元末明初湖广移民四川的过程中,此区不失为外来人口的聚居和中转之地。因此之故,在《大明一统志》统计的府州人口中,合州以编户41里的人户数量,仅次于本府的巴县,位居第二。由此推测,此州的湖广姓氏较为集中。
据1995年版《合川县志》第四编《社会风土》统计,民国《合川县志》中,有据可查的清以前合川土著姓氏61姓。列举如下:
龚、庹、朱、刘、赵、胡、郭、文、丁、梁、任、冉、仲、张、王、李、冯、袁、杨、杜、罗、邓、何、黄、庞、萧、税、蹇、许、田、史、卫、景、安、龙、令、孤、贾、苟、喻、鲜于、汝、吕、游、冬、侯、母、权、邬、危、唐、费、孔、颜、程、阙、邹、伍、徐、董、言。[69]
民国新修《合川县志》载有不少明代迁入的湖广姓氏,其中虽有部分姓氏迁入时间为明代中后期,但可视为明初持续移民的后续效应,故一并列入:
张氏,湖广德安府孝感县,明初入川。
王氏,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明嘉靖来蜀卜居合州。
伍尊一,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明初入川。[70]
先祖刁时范,原籍湖北麻城,明洪武初,蜀平,奉诏迁川,遂卜居重庆江津观子溪,后迁合阳。
先祖张氏原籍麻城孝感,明代入蜀,居合州城西干堰塘。
先祖王氏原籍湖广麻城,明嘉靖年间避乱入川居四川合州。
先祖刘氏原籍麻城孝感,明嘉靖四十年,由楚入蜀,插业渠江后迁合州。
先祖刘玉禄公原籍麻城孝感,明末入川,居合州西里大沔溪。
先祖杜三海公原籍麻城孝感,明廪贡生,授蓬州学正,由楚入川,插业合州。
先祖穆氏原籍湖广麻城,明代迁川,爱合江漕南水雄奇,家焉。[71]
(五)涪州
涪州位于重庆府东,扼长江和黔楚之边,为湖广移民四川必经的水陆要冲,故成为各类湖广移民聚居之区。迁居此区的湖广姓氏中,有以下六种情形:
第一,元末避乱入籍者。
(夏老姑)远祖江南英山人,元末因避乱之蜀,其后或在璧山或在江津或在涪,而涪为盛世,世以科名显,为涪望族。[72]
我洪氏,世居湖北麻城,夙称巨族,避徐寿辉乱始迁蜀,居涪州龙潭。
(马氏)其先湖北人,徐寿辉兵起,避乱入蜀之涪州,始为马氏之始祖。[73]
第二,明玉珍招抚入籍者。
元末吾祖世居湖北随州,乡人明玉珍据蜀,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五人迁蜀,三世公载籍涪州焉。[74]
第三,明初奉旨入籍者。
(周氏)三祖大用……自洪武五年(1372年)奉旨入蜀,入川重庆府涪州斑鸠岭九林坎受业。[75]
第四,明初自愿入籍者。
陈公杰如先生,博闻强记,好学人也,先世楚之麻城人,明初入蜀籍于涪,诗礼传家,科名显世,代有闻人,至今涪陵称望族焉。[76]
(周彝山)先世为楚之营道县人,以明初入蜀,明旌孝子允升之六世孙也,上世屡以科第功名显而循良著绩者。[77]
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石龙井庄园(谢智强拍摄)
第五,归附明朝入籍者。
先祖何德明公,原籍江西庐陵后迁麻城,为明玉珍将。子舜卿袭伯爵,嗣掌涪州军务,后归附明朝。[78]
第六,躲避政治迫害入居者。
丰都包鸾区《周氏族谱》追述了贯籍湖广麻城孝感乡的先祖,在永乐袭位后,因躲避朝廷迫害,改名换姓,隐居四川的传奇经历。该族谱记叙说:“明初靖难兵起,志士死亡相继,其子孙易姓名逃匿远窜者,不可胜数。”“(我祖)是修公官礼部侍郎,坐方孝孺之党,尽节。”其子侄三人“入蜀省涪陵,隐姓伏”。其中,伏一郎居白里鹤游坪,伏二郎居小江白志,伏三郎居云里相公堡,后迁麻堆坝。“三祖隐姓二十余年,洪熙元年(1425年),大赦建文事,诏赠死节诸臣,恩荫指挥。”[79]涪陵《吴氏族谱》也载,李渡吴氏,原籍湖北麻城孝感乡,曾“附陈逆友谅”“后太祖定鼎,惧逮”远徙四川(涪陵)。[80]
涪陵大顺乡街头的瞿九畴古民居(鞠芝勤拍摄)
寻访麻城《周氏族谱》
(六)忠州
忠州地处重庆中部,长江水域横贯其境。东临万州,南接石柱,西界丰都,北壤梁平,以其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明夏政权势力范围及明初湖广人迁居四川的首选之地。据民国30年《忠县志稿·姓氏志》统计,元末明初移入忠州的姓氏,此地湖广为众。[81]详情备陈如下:
先祖叶端详,世居湖广黄州麻城县孝感乡高干(阶)堰铜鼓滩,于洪武二年因家乡“地窄人稠”。命长子根一公携兄弟根二公与八姓乡亲入川。落业忠州长江北岸凌云乡鹅峰岭。[82]
先祖叶龙,世居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叶家寨高家淹。于明成化二年落业川东忠州赶场东子坝(今重庆忠县野贺镇叶家湾)。[83]
先祖汪文简,原籍麻城孝感,洪武八年迁川,居忠州敦六甲三会乡里仁场。[84]
先祖孙氏,原籍麻城孝感,忠县孙氏祖先,大部分是明初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迁来。[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