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顺县
明初政府组织孝感迁民在“富、荣二邑”安置,所称之富邑,即富顺县。收藏于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民国《宗氏族谱》证实,该宗氏即是明初奉旨填实该县的家族之一:
吾宗氏先祖以来,原自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分派,迁居湖北黄州府之麻城孝感,住高水井历九代矣。于大明洪武初年,平红巾乱,恢复西川,奉旨填实。[15]
内江《周氏族谱·序》云:
洪武出治,四川空虚。我圣祖仁皇帝遂下诏旨,令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填实四川。我祖奉命襁负其子,入川于红合乡(今富顺县红合乡高家园)落业。[16]
清末富顺县域图
香港学者马楚坚在《族谱所见明平夏后实蜀氏族表》中,列举有来自楚省的汪氏三兄弟之三卯,即是明平夏后迁入安置地区“富邑大山铺”(今属自贡市)的。[17]另有关西文翔凤所撰《朱东络墓表》称:“朱氏先,楚之麻城人,其迁而家蜀之富顺,自受一始。五传而懋,成化辛卯贡于乡。”[18]民国《南溪县志》在追溯该县姓氏源流时,也提到明末清初迁居三区的甘氏、熊氏,“其祖避乱,自富顺徙此,皆明著姓也”[19]。以此推知,此朱、甘、熊三氏的祖先,也可能如同上述宗、周二氏祖先一样,是明初为“恢复西川,奉旨填实”而迁入富顺县的。
新编《富顺县志》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对该县湖广姓氏的情况作了这样的记载:
明代以前的老居民仅有李、王、范、郭、余、杜、文、黄、甘、韦、唐、尚、聂、陈、罗、刘、黄、朱、杨、景等姓氏,多数是明洪武时期由湖广、江西、河南等省移民之后裔,至今大约近30代。[20]
此处所称洪武时期由湖广、江西、河南等省籍而来的移民,联系当时历史背景,多与迁川始发地麻城有关,因此,在统计上纳入湖广移民也是可以的。
清末《富顺县乡土志·氏族篇》列举十一支来自元末明初的大姓,其迁居时间与传承世代如下:
黄氏 元末有黄旨将蜀,遂居邑焉。至今传代二十二,居黄湾。
刘氏 洪武末刘大,由江西安福县仕蜀,遂居邑焉。至今历八世。
萧氏 国初由楚入蜀,历今十二代。
李氏 元至正四年,由河南迁邑,历今二十世。
王氏 明初由楚迁蜀居邑。自井历今二十世。
《富顺县乡土志》书影
陈氏 有由江右由闽由楚入居邑者,时代繁衍不可稽考。
罗氏 元末由江西迁楚。明初由楚迁蜀永川。又由永迁富,居牛佛渡,历今二十一代。
廖氏 国朝康熙中,名亦熹者由闽迁蜀居邑,历今十世。
朱氏 元时有受一者,由楚迁邑,至今十五代。
邹氏 由湖南新化迁居邑东琵琶场,历今九代。
欧阳氏 后迁江右,国朝雍乾间入蜀居邑。分二支:一居城内及回龙场;一居牛佛渡及永年场,历今六代。[21]
在上述11支姓氏中,迁自元明有6姓,清初有4姓,年代不详1姓。在元明迁居四川的姓氏中,明确为明初由楚迁入的则有王、罗两大氏族。
(二)隆昌县
明初政府组织孝感迁民在“富、荣二邑”安置,其所称之“荣邑”,实际上就是与富顺临界之隆昌县。故聚居于该县的明初麻城孝感迁民较多。所谓“凡明初来者,皆麻城孝感乡人也”[22],此论即出自隆昌县。
咸丰《隆昌县志·艺文》收录的人物传纪中,提到了不少家族于明初自楚地或麻城、孝感乡迁入该县的实例:
郭公讳垣,字千三,其先世由山右入麻城,明洪武初复徙蜀。[23]
(唐)公讳德一,字长民,号棠溪。其先本楚黄籍,自明洪武初入蜀,卜居金鹅。[24]
(唐)公讳德嘉,其先明初自楚入蜀,世居隆昌。[25]
(耿)公讳东升,字向高……先世由楚北孝感入蜀,世居隆邑。[26]
上述迁入隆昌的郭、唐、耿三氏,其迁入时间均为明初,但未详迁入原因。而该县提供的《黄氏族谱》,则做了如下的补充,称:“我先黄氏肇自山东,元代迁于江南,传五代,复迁湖广黄州麻城县孝感乡。高祖洪武击周克郑,元主北遁,遂将麻城土著之民召令入川。吾祖于洪武元年入川卜居重庆府荣昌县隆桥驿,住上嘴大坟坝。”此处所称之“荣昌县隆桥驿”,即后来析置的隆昌县。由此可见,该县之所以会出现“凡明初来者,皆麻城孝感乡人也”的现象,显然与明初政府在麻城推行的移民诏令有关。
清末《隆昌县乡土志·氏族》对于明初迁入该县城乡的主要姓氏家族均有详细记载,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印证此区在明初为首个麻城迁民安置区。
城厢内外氏族:
郭姓 明洪武间由楚入蜀,计传二十四代。
东乡氏族:
普润寺(www.xing528.com)
韩姓 前明入蜀,族颇繁大,详县志。
渔溪场
彭姓 洪武初入蜀,丁口尤繁。
李市镇
王姓 李市镇一隅,明初隶泸州。隆庆二年置隆昌县,始归隆属。居此者,年久而祖大者,惟王姓。洪武四年由楚迁蜀,其历代墓田在大佛坎下漆家湾后,丰碑所镌,宦裔甚多焉。
南乡氏族:
郭姓 洪武间,由楚入蜀,至今传二十四代。
北乡氏族:
彭姓 明洪武间,由楚入蜀,家富顺县。迨隆庆二年置隆昌县,始改隶焉。住彭家冲,计传二十二代。
程姓 明洪武间由楚入蜀,家富顺县,即今隆邑西北乡,计传二十二代。
黄姓 洪武间由楚入蜀,家富顺县。
黄姓 洪武间由楚入蜀,家隆邑本乡黄家冲,计传九代。
黄姓 洪武间由楚入蜀,家隆邑本乡排楼湾,计传一十九代。
徐姓 洪武间由楚入蜀,家隆邑本乡徐家堰,计传二十代。
傅姓 洪武间由楚入蜀,家隆邑本乡西二里车家嘴、骑龙垇等处,子孙散居。
西乡氏族:
迎祥街
李、徐、刘、郭、邓为本区之姓最大者。李、刘、郭由楚迁此。
龙市镇
王、李、陈、程、黄、陶、丁、罗、谢由楚迁此。
富隆场
彭、羊、戴、欧为本区之姓最大者。彭、李、欧自楚迁此。[27]
《隆昌县乡土志·氏族》书影
隆昌石牌坊即景
(三)南溪县
最先揭示“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往始,多言麻城孝感乡”现象的,就是民国《南溪县志》。该《南溪县志》转引《侯氏族谱》载:
祖万一,万一子千三。元至正末由南京、天津卫官江西,寓湖广。明洪武三年,奉旨填蜀。有移会文书、文钤、玉玺,报垦落业南溪北关外二十里许新兴上场,即今波罗池地,接连插占至宜宾县属瓦滓铺止。[28]
该作者在按语中认为:“明遣汤和、傅友德伐蜀,在洪武四年正月,此言三年,犹是明昇割据区域。昇虽暗弱,明假道征云南,不奉诏……岂有一纸空文便可移民于敌国,而敌国欢然受之者?”按照作者之意推之,此侯氏入蜀,若奉的明朝的旨意,时间当在洪武四年以后;而侯氏所持之“移会文书”为明昇所为,则其时湖广在朱元璋控制之下,断不能在明朝辖区内招民,此理甚明。由此判断,此处之“洪武三年”,当作明初理解。
又民国《南溪县志》载:
三区 为上高熊里地。相传元明时,熊、高氏最盛,故以名里。明永乐中,有汪枕中、有唐佐,皆举进士,皆读书云台书院。汪、唐皆巨姓,汪家场以之得名。[29]
白云寺有殷氏,仙临场有税氏,刘家场有侯氏,皆明望族也。故老传闻,当时自殷家滩,沿溪至富顺毛桥,皆殷氏也。自毛桥至石灰溪,皆毛氏也……《税氏家谱》载:自廷赋登洪武乙卯(八年,1375年)进士后,科第蝉联,冠盖接迹。[30]
(四)宜宾县
宜宾李庄古民居
据新编《宜宾县志》对48个大姓161个宗支的调查表明,属于明代居民的后裔即有44个宗支。其姓氏有:合什乡的樊氏,长沙乡的尹氏,沙沟乡的龚氏,泥溪乡的夏氏,古柏乡的江氏、谢氏,横山乡的彭氏,凤西乡的王氏、郭氏,双龙乡的陶、邓、梁、魏、蔡、陈、周、苏、黄、范、郑、唐、罗、程14姓,凤仪乡的邓氏、王氏,民乐乡的宋氏,罗河乡的梁、宋、黄、王4姓,捧印乡的罗、邓、张3姓,黄格乡的陈氏,青云乡的李氏,孔滩乡的张氏,复龙乡的李氏,王场及左坝乡的左氏,永兴乡的毛、陈、向3姓,凉凤乡的佘氏,观音乡的戴氏,改进乡的刘氏。[31]
上述44支明代姓氏,虽未注明迁入时间、原籍何来,但根据上述叙州府属各县的移民历史状况推测,他们中的多数姓氏应该来自明洪武初年的湖广地区。又据《宜宾县志·人物》载,宜宾樊氏家族历经明清两朝,代有闻人,其“先世江西进贤人,洪武初徙楚之麻城,复自麻城徙蜀之宜宾”[32]。尤以九世樊一蘅官兵部右侍郎,督川、陕军务,名重一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