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广填四川:楚民屯垦军士及其姓氏来源

湖广填四川:楚民屯垦军士及其姓氏来源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及至云南平定之后,这些楚民遂留在四川西南边地从事屯垦。因此,该县人多楚籍。鉴于这些地区在西南位居边陲要地,在军事防御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所以明朝势必在此设立卫所,驻军屯垦戍守。而在流行“某姓营”的这些地方的民间姓氏族谱,则为分析屯垦军士来源提供了证据。明初,实行移民屯田的政策。在田野调查中,还发现这类因充任屯田军职而移居当地的姓氏,还将祖先的职务一代代保留在“宗支牌”上。

湖广填四川:楚民屯垦军士及其姓氏来源

明史·食货志》述及明代屯田之制时指出:“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其法最善。”追溯明初军屯制度创立及其成效时,尤其提到洪武六年(1373年)太仆丞梁野仙帖木耳的奏言:

“宁夏境内及四川西南至船城,东北至塔滩,相去八百里,土膏沃,宜招流亡屯田。”从之。[16]

这是平夏不久,明朝在四川境内设置军屯的见证。其后,在从四川出兵攻灭云南的过程中,明朝又从湖广抽调了大量民众为战争服务。及至云南平定之后,这些楚民遂留在四川西南边地从事屯垦。民国《名山县新志》载:洪武十四年(1380年)“遣傅友德征云南,副将蓝玉师出县境,见多旷土,请徙楚民来实,听其插占田园”。于是,从洪武十四年起,即有“徙楚实蜀。名山号为乐郊,来者尤众”。因此,该县人多楚籍。[17]对于这批军事移民落业当地的处境,《名山县新志》亦不乏记述:

明祖平夏,取楚填蜀,入名之民,拖刀为界,世有其业。又封南来将士以军田,称为千百户所。今名山南北两区尚有军田遗名,而编户齐民,号为楚籍者,亦十居八九。[18]

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渊源关系存在,因此在四川西南边地留存了许多“某姓营”的历史遗迹。“某姓营”一词初见于民国《邛崃县志》。该志中说:“著姓多者谓之某姓坝、某姓河坝、某姓河湾、某姓山、某姓坎、某姓营。”[19]这种在姓氏(个别为姓名)后加一个“营”字,如:寇家营、王泗营、牟家营、郑营、赵营的地名,在四川西南边地,如大邑县、蒲江县、邛崃市(三地旧属邛州,现属成都市)、崇州市、名山县、眉山市东坡区(原为眉山县,今为眉山市东坡区)六地较为普遍。舒毕生先生对这一地区144个“某姓营”进行了调查,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解开这一尘封的历史遗迹作出了努力和贡献。[20]

通过分析发现,流行“某姓营”的这些地区,大多位于四川省成都的西南和南面,处在川西平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段,历来是成都与西夷和西南夷进行政治、军事、经济交往的重要门户。鉴于这些地区在西南位居边陲要地,在军事防御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所以明朝势必在此设立卫所,驻军屯垦戍守。而在流行“某姓营”的这些地方的民间姓氏族谱,则为分析屯垦军士来源提供了证据。

例如,名山县中峰镇赵营《赵氏族谱》提到,其先祖因为避害从麻城来此屯田戍守的经过:(www.xing528.com)

元初,执政的蒙古人无情地迫害赵姓人,又迁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十七甲)苦竹碥……明初,实行移民屯田的政策。赵氏祖赵显钦(亦作赵显亲)于洪武二年迁至名山县体三甲古堡(今名山县新店乡白土坎),同行者为妻弟陈宏恩。[21]

另据名山县廖屯《廖氏族谱》记载:

明太祖洪武四年……授廖贵为名山卫千户,管理屯务,世袭其职。[22]

这条史料证明,明初确曾从军队中抽调了一些军官来管理屯田事务,其后裔因世袭其职,其地遂以其姓命名为“廖屯”。在田野调查中,还发现这类因充任屯田军职而移居当地的姓氏,还将祖先的职务一代代保留在“宗支牌”上。“宗支牌”是一种木制的祖先牌位,一般供奉在祠堂内神龛上。例如邛崃市牟礼孟营孟氏,入川祖原籍是“麻城孝感乡”,该孟氏宗支牌首牌上书“明世指挥孟曾孔”七个大字。据考证“孟曾孔”系明末人,他任“指挥”一职应是由入川始祖世袭下来的。此外,名山县建山简家营的侯氏,也是从蒙山脚下屯田侯氏中“签”一支到简家营军屯。名山县余氏家族中也被“签”出一支到马岭的“官田坝”屯田。

清末汉源县城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