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广军士移民填四川,明朝征战历历在目

湖广军士移民填四川,明朝征战历历在目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聚集在四川的军事移民中,有不少来自湖广,尤其是来自麻城籍的军士。早在明朝平定四川的过程中,就有不少楚民奉朝廷的诏令,或随军从征来到四川,待军事行动结束后,就地安置落业。(二)从征四川的将士荣昌《张氏族谱》载:“先世系江西太和县鹅江大邱人也。元末伏三公与大兄伏一、伏二,徙居湖广麻城孝感乡。明初,伏三公随大将军汤和平夏,留镇重庆,遂家于荣昌县境。”

湖广军士移民填四川,明朝征战历历在目

聚集在四川的军事移民中,有不少来自湖广,尤其是来自麻城籍的军士。早在明朝平定四川的过程中,就有不少楚民奉朝廷的诏令,或随军从征来到四川,待军事行动结束后,就地安置落业。于是,这些楚民就构成为洪武初年最早由政府组织迁移到四川的军事移民群体。

(一)复迁入川的黄麻

据四川地方文献记载,明朝从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开始即有迁湖广平民入川的举措。当时,廖永忠、汤和攻重庆,傅友德攻成都,分兵徇未下州县。宣统《广安县志》引旧撰《大竹志》说:“明洪武四年命廖永忠进讨,宕渠人或助为乱,永忠破之,遂大屠杀,复迁楚黄麻人来实兹土。”又说:“廖永忠平蜀,以府县民或助为乱,大肆屠杀,复迁麻人来实兹土。”[5]这里的“复迁”系指在明夏政权招募黄麻人入蜀的基础上,再次通过政府下令迁徙这一地区的民户入川。

(二)从征四川的将士

荣昌《张氏族谱》载:“先世系江西太和县鹅江大邱人也。元末伏三公与大兄伏一、伏二,徙居湖广麻城孝感乡。明初,伏三公随大将军汤和平夏,留镇重庆,遂家于荣昌县境。”[6]香港学者马楚坚以荣昌张伏三的事例推断,在明军汤和、傅友德部中必有类似情况,由此证明留镇四川的明军中,确有不少楚人:

据制度“洪武四年,按户出军,关椀垛籍,或两户、三四户,其情关切,有同宗之义焉。”(《蒲松龄集·聊斋文集》卷三《族谱序》)若是,则张氏在军中之楚人当不少。按“初成都既克,颍川侯傅友德等留官军守之。”(《明太祖实录》卷六八)其军当有不少楚籍士兵在,因傅氏于元季从陈友谅武昌,“太祖攻江州,至小孤山,友德帅所部降,用为将,仍率其部(《明史·傅友德传》)。其部皆楚人,也是助其建功立业之子弟兵。故傅氏留军驻蜀将士当有楚籍在内,也形填蜀成分之一。至若全军来源之确则有待资料后再予探讨。大抵军士之驻防及移其家眷来川,主要分于四川盆地、川江流域而渐及安宁河流域,与蜀、滇、黔三者交界要隘地区。[7]

马氏上述推论,自有成立之理由。例如,在涪州同样就有李文富因征明昇而留镇者:

(李文富)湖广麻城人,明洪武四年随外祖胡成贵征四川明昇,昇降。成贵驻防涪州,身故。朝命其子海英承职,海英不能到职,文富代其名缺。[8]

在所有征蜀将士留镇四川的史料中,以川东云阳县最为典型。云阳县西控万渝,东连荆汉,是湖广向四川移民的必经之地。明初平蜀,东路大军少不了在此云集。因此之故,云阳颇多洪武时由麻城孝感乡奉诏入川者。以至民国《云阳县志》记载:

(本县)土著之民,田无券契,自云洪武年间来蜀,挽草为业,谓之黑册,都不可解。盖明初廖永忠、汤和所移之民,经闯献之乱而仅存也。[9]

实际上,这些土著之民,就是跟随廖永忠、汤和征蜀而留镇云阳的从征将士。他们落业云阳后,被安置在长江南岸居住,南岸因此形成较早开发的社区,以至到了清初,与新迁入的寄居北岸的湖南北人形成为不同的移民社区。对此,民国《云阳县志》有云:

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北岸民则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北人较多。[10]

(三)平乱留蜀的军将

名山《张氏族谱》记述了麻城张氏,因“充当前军”,入蜀平乱后落业川西平原双流县的经过:(www.xing528.com)

吾家本系汉族,原籍江西省太和县西门外小水池,迁湖广黄安府麻城县孝感乡。因于元末年间,一世祖张兴,时习五经诗书,好学武艺,科场取得武举一名,就业教练,已成政员……二世祖张昭,年方十八,身体强壮,学富五车,诗词歌赋、精通经史,大比之年,春闱取得明经。其元遗下残渣余孽,盘踞蓟县,掳掠钱财,夜间抢人,明皇太祖,招贤纳士,聘得各地英俊后裔,扫除害人虫,始祖守仁、守礼为国效力,充当前军,平乱之后,明洪武十二年来四川受享俸禄养赡,(垦)荒安(置于)双流之地。[11]

巴县《曹氏族谱》记述了曹氏曾经从征西蜀,后因“巴蜀盐匪滋扰”,再入巴蜀平乱,待事定之后,被安置在川东华蓥山周边地区插占落业的情况:

明太祖定鼎金陵,(曹氏入川始祖)以功升参将。洪武四年,明昇据巴蜀为乱,汤和奉命督征,良臣为副,公(曹氏入川始祖)参谋幕府。蜀乱平,擢公行军都督……洪武十二年,巴蜀盐匪滋扰,势颇猖獗,咸以公昔曾从征西蜀,山川形势固所深知,风俗人心必能洞悉,是役也,洵非是人不为功也。公遂同麾下士朱煊等督兵进剿……洪武十七年,公观于渝城朝天党内,后因有曹家巷之名焉,殆地以人传欤!

是时,巴蜀屡遭兵燹,民之存者十仅二三,以故,地多无主。上谕主人填川。其田业任其各自为界,但计亩纳粮不取值。公命朱煊等自寸滩(今重庆江北区)至华蓥山秦家场(今四川渠县三汇镇),转出跳石清溪口(华蓥山市清溪口),复由河岸顺流而下,直抵虎跳溪(今重庆北碚区澄江镇虎跳水库),沿路择其地之膏腴可耕者,插以为业。然公亦不自私,或分以给行军同事之多年者,或留以待同姓后来之无地者。[12]

民国巴县《曹氏族谱》谱影

另据邛州高氏入川第八代孙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所撰墓志称:

始祖高君赞系江南凤阳府临淮关人。大明授都指挥使,因双流、新津、邛州牙将、阡罗夫子、罗挥擎、韩术句、胡僧五贼叛业(逆),奉命征讨。出军五六日,五贼皆平。[13]

高君赞虽非湖广人,但其平定“五贼叛逆”之事在明朝治蜀之初,正与平乱留蜀的湖广军将行迹相符,故高氏后裔得以世代留居邛崃

(四)镇守都会的军卫

王氏圹志拓片

公墓志铭文拓片

民国年间,在华阳县桂溪寺(今高新区桂溪乡)附近,有乡人掘土,得到《寿山汪公墓志铭》一通。该墓志称,墓主汪寿山,“其先楚黄麻城人,始祖志贤,以军功从献王之国,因家锦里世为环卫”。“公生于嘉靖庚子八月十六日未时,卒于万历己酉十月初五日辰时”,“葬于南郊桂溪庄之原”[14]。这是洪武年间,因军功随侍迁蜀,楚黄麻城人定居成都锦里,子孙世代为成都人的文物见证。另据报载,近年来有民间收藏家在今桂溪乡境内,收有明代嘉靖年间《范公墓志铭》一通,高68.3厘米、宽68.9厘米。志盖铭文为:“明故封郎中显考范公、封安人显妣王氏圹志”,全文共约900字。据志文了解,墓主范启,字迪之,号槐山。祖系湖广麻城,明洪武初,始入蜀。其子范时儆,明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四川通志》卷145《人物志》有载。[15]这是洪武年间,湖广麻城人随移民潮以军卫身份迁居成都的最新文物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