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果:巴蜀-安全避难地,湖广填四川记忆

成果:巴蜀-安全避难地,湖广填四川记忆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及至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初,中原、江淮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烽火四起,巴蜀盆地相安无事。而在此之前,巴蜀基本尚无兵乱之虞,故仍是当时人们避难的最佳去处。他们先是到了麻城孝感乡短暂停留,后来为了寻找更为安全的地区,也跟随加入楚人迁川的潮流之中,进而辗转来到巴蜀。原籍河南“复迁楚之麻城孝感乡”的程辛二,在徐寿辉起兵后,“避乱入蜀”,“初寓巴县双溪蛮洞口,后迁江津,世居五岔”[32]。

成果:巴蜀-安全避难地,湖广填四川记忆

四川盆地区位特殊,正好处于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中间的核心地带。境内无论是跨越群山的天然走廊,还是奔流不息的水上通道,都承载过古代大量的移民迁徙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当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发生大规模的战乱之时,北方的汉人曾经多次向南形成高潮。巴蜀因为有险峻地理环境的庇护,故能将硝烟战火挡在盆地之外,使四川地区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的社会环境之中。因此,当一波接一波的中原人口向南逃离之际,毗邻此区的四川盆地,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接纳中原人口的大后方。

元代中后期,全国出现短暂的安定局面,户口呈增长趋势。四川除在文宗天历(1328~1330年)年间卷入争位之战外,整个局势安定,元初“地广人稀”的州县,在这一时期由于外地流民的寓居,也开始出现人口逐渐增长的势头。如在四川安岳,“宋末屡遭兵火,民无孑遗。延祐(1314~1320年)以还,仅流寓七十余家。迄于至正(1341~1368年),亦止编户八百”[27]。在从元代中期至元末的30~40年间,安岳的户数由70多户陡增为800户,人口增长率是十分惊人的。

及至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初,中原、江淮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烽火四起,巴蜀盆地相安无事。正因为如此,所以元廷才得以让坐镇四川的蒙古军将世家后裔,如答失八都鲁等率“四川军团”顺流而下,进剿荆襄地区的南锁红巾军。后来只是由于两种军事势力入川,局势才发生了巨变。先是明玉珍奉徐寿辉之命,进入川、峡间筹集粮食;与此同时,东系红巾军余部以“青巾军”为名号,自陕、甘进入四川。而在此之前,巴蜀基本尚无兵乱之虞,故仍是当时人们避难的最佳去处。(www.xing528.com)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来自长江中下游的人口一度掀起了入蜀避难的高潮。明吏部尚书吴宽在一部修成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的《刘氏族谱》的序言中写道:“自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川,为避兵计。”[28]又如《古今图书集成》也记载:“红巾寇韩山童作乱,罗田徐寿辉号邾城(即今黄冈市新洲县),黄民倾市迁于蜀。”[29]原籍麻城中馆驿镇甘姓始祖甘理,系北宋太祖八年(967年)迁入麻城田水畈的土著。据该氏族谱载,族人甘永发在元顺帝(惠宗,1333~1370年)时迁居四川。[30]

从许多文献资料看,在元末迁川的外省移民中,以原籍地为湖北黄州、麻城,尤其是孝感乡一带的家族为多。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来自河南、江右的避难家族。他们先是到了麻城孝感乡短暂停留,后来为了寻找更为安全的地区,也跟随加入楚人迁川的潮流之中,进而辗转来到巴蜀。例如,原籍河南固始的曹姓始祖文海,“于元至正末携其子安福,避乱入蜀。初居津境谢圣坝”[31]。原籍河南“复迁楚之麻城孝感乡”的程辛二,在徐寿辉起兵后,“避乱入蜀”,“初寓巴县双溪蛮洞口,后迁江津,世居五岔”[32]。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