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襄汉流民聚绍熙的故乡记忆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襄汉流民聚绍熙的故乡记忆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又《元史·赡思传》云:襄、汉流民,聚居宋之绍熙府故地,至数千户,私开井盐,自相部署,往往劫囚徒,杀巡卒,赡思乃擒其魁,而释其党。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襄汉流民聚绍熙的故乡记忆

自元初淮西民众以军屯形式,有组织地入迁成都平原之后,长江中游地区民众自发的迁川行动应该说从未间断过。例如,见于民间族谱记载,简州赵氏(始迁祖赵民忠)迁于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自湖广麻城孝感乡入简州大垭口枷檐湾。[21]只是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我们无法了解其详。然而,《元史》中有关“绍熙军民宣抚司”废置的两则官方史料,却为我们揭开了荆楚移民迁川活动的帷幕。

《元史·百官志》载:

绍熙军民宣抚司。至元四年,因监察御史言:“四川在宋时,有绍熙一府,统六州、二十县、一百五十二镇。近年雍、梁、淮甸人民,见彼中田畴广阔,开垦成业者,凡二十余万户。”省部议定,遂奏准置绍熙等处军民宣抚司……所隶资、普、昌、隆下州四处,盘石、内江、安岳、昌元、贵平下县五处,巡检司十三处,各设官如制。又置都总使司,命御史大夫脱脱兼都总使,治书侍御史吉当普为副都总使。六年十一月,中书省又因台臣言裁减冗官事,遂罢绍熙军民宣抚司。[22]

又《元史·赡思传》云:

襄、汉流民,聚居宋之绍熙府故地,至数千户,私开井盐,自相部署,往往劫囚徒,杀巡卒,赡思乃擒其魁,而释其党。复上言:“绍熙土饶利厚,流户日增,若以其人散还本籍,恐为边患,宜设官府以抚定之。”诏即其地置绍熙宣抚司。[23]

上述两则史料证实:

第一,绍熙军民宣抚司废置的事件,发生在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至至元六年(1340年)之间,前后历时两年。(www.xing528.com)

第二,绍熙军民宣抚司所在区域,涉及宋代绍熙府管辖的资(今资中县)、普(今安岳县)、昌(今重庆市大足县)、隆(今仁寿县)四州,盘石(今资中县重龙镇)、内江(今内江市西)、安岳(今安岳县安岳镇)、昌元(今重庆市荣昌县昌元镇)、贵平(今仁寿县文公场)五县,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正处于沱江流域两翼的川中丘陵地带。

第三,绍熙军民宣抚司废置背后,牵涉到元代盐业政策的调整。元代政府一直对盐业采取国家直接经营,不许民间经营的政策。天历元年(1328年)七月,在西北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24]九月,引起四川地震。过去一直废闭的邛州(今邛崃市)金凤、茅池两口盐井,在震后盐水自然“涌溢”。4年后,到了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有一个名叫侯坤的州民,愿意自备器械,“煮盐而输课于官”。在这种情况下,元朝政府遂调整四川的盐禁政策,明令:“四川盐运司于盐井仍旧造盐,余井听民煮造,收其课十之三。”[25]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包括荣州(今自贡市荣县)在内的四川各地废闭的盐井,纷纷得到开掘。恰逢此时,淮西、荆楚、陕西等省因灾荒而出现大批饥民流户[26],于是,他们竞相涌入“田畴广阔”“土饶利厚”的绍熙府。

第四,聚集在原绍熙府境内的流民人数多达“数千户”,他们当为私据其境开盐业为生者。其后,继有迁入其地垦荒者,衍生至“二十余万户”,进而形成为一个拥有相当势力的私盐集团,有“魁”、有“党”,“私开盐井,自相部署,往往劫囚徒,杀巡卒”,其移民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第五,移民原籍局限在“雍、梁、淮甸”,其地域范围相当于元代陕西、河南江北行省和淮西一带地方,由于主要集中于长江中游的襄、汉流域,故称“襄、汉流民”。

第六,元朝政府为了加强对流民集团的统治,防范其反抗,故“设官府以抚定之”。新设置的绍熙军民府具有双重领导的性质:一是绍熙等处军民宣抚司;二是都总使司。前者为元代地方官署,后者为中央官署。都总司正副使,分别由御史大夫脱脱、吉当普等中央大员兼任,并明令“世袭其职”,足见元朝对这一机构设置的重视程度。

透过上述可见,位于长江中游襄、汉、淮西等地的流民,早在元代中后期即已开始自发地迁往四川,选择在川中一些“田畴广阔”“土饶利厚”的地区进行垦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