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移民滥觞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移民滥觞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时间湖广、江西、安徽地区的民众纷纷揭竿而起,竞相汇入反元斗争的滚滚洪流中来。正当蕲黄起义向湖湘和江东、江西地区蔓延之际,一个跨地域的移民大趋势也正在中部地区涌动。西系红巾军在荆楚的行动,加剧了中部地区的人口的外流趋势,使得今湖北地区一时间成为跨区域移民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正好成为推进日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跨地域移民活动的滥觞。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移民滥觞

徐寿辉、邹普胜领导的蕲黄首义,给元王朝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西系红巾军声势大振,迅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掀起波澜。一时间湖广、江西、安徽地区的民众纷纷揭竿而起,竞相汇入反元斗争的滚滚洪流中来。正当蕲黄起义向湖湘和江东、江西地区蔓延之际,一个跨地域的移民大趋势也正在中部地区涌动。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红巾军起义,正好助推了这一趋势的形成和发展。西系红巾军在荆楚的行动,加剧了中部地区的人口的外流趋势,使得今湖北地区一时间成为跨区域移民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正好成为推进日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跨地域移民活动的滥觞。

一方面是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荆楚。经过元末社会动乱之后,荆楚地区人口急剧下降。在元末红巾军起义初期,由于元朝官军的镇压,大批土著居民或死或徙,使得湖北人口处于负增长状态。在度过元末农民起义低潮之后,西系红巾军余部得以重新聚结,趁势在湖广地区掀起了反元斗争的新高潮。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徐寿辉部将倪文俊趁势再起,一举攻占沔阳府,并以此为根据地向四周发展。一时间,“荆、岳、潭、鄂、黄、蕲、澧、六、常德宝庆、江、处、洪、吉等州,皆为所据”[8]。其后,天完政权内部发生分裂,倪文俊袭杀徐寿辉不成,反被陈友谅取代。陈友谅以江州为都,自称汉王。接着,陈友谅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将战场下移至江西、安徽境内。这样,鄂东局势相对安定,遂成为江西、安徽人口避难的最好去处。许多江西、安徽的避难家族,纷纷选择麻城作为安身立命之地。于是,黄州府及其所属的麻城便成为当时外来人口聚集的中心。

对于元末江右地区人口外逃趋势,许多文献都有所记述:

元季乱兴蕲、沔,江右最先被兵,列郡瓦解……乡人亲戚多劝挈家避匿”[9]

洎乎元明革命,赣省兵燹迭见,人民不遑宁处。其由江右而播迁荆楚者,几如江出西陵,其奔流放肆大(原文如此),南合湘、沅,北会汉沔,其势益涨,而其源则同发于岷山也。”[10]

尔时初被徐兵凶毒,继而友谅肆虐,而江州豫章之地,日无宁所,草木皆惊。一时望风远走者,正不止我祖矣。[11]

至今黄、麻地区许多家族在追溯祖先来源时,都提到了他们是元季从江西避难而来的。例如黄冈《黄氏宗谱》称:“现今大姓之杂于(黄)冈、(蕲)水、麻(城)、(黄)安者,类皆发源于江右。”[12]《彭氏宗谱》亦云:“(麻城)外籍不一,而江右独多。以余所见逮余所闻者,皆各言江西。云夫邑之来江西者不止万族。”[13]对于江西百姓为何成群结队迁往麻城的原因,麻城文史学者李敏引述《余氏族谱》所保存的一篇《二世祖迁麻遗文》堪称宝贵,文中记述迁徙原因在于“兵燹之忧,日无宁刻”,其迁徙过程持续了至少十二三年。兹援引该文如下:(www.xing528.com)

我父之迁麻城也,在洪武之八年,十年生我。我八九岁时,父尝对母言曰:“迁居之苦,当为儿言之矣!”陈友杰(谅)抚有江西、福建,太祖未下,兵燹之忧,日无宁刻。虽大军爱民如子,而百姓见之提防,人各避锋,士如瓜裂。我于是携母走浮梁,过余干,至庐山鄱阳,澎湃惊人,月余始渡。寄食于兴国州之胡姓家数日,胡姓诚恩人也。后忽至武昌金牛,欲居焉。然江分南北,南岸干戈如故,不若江北之稍宁。春三月渡江,由齐安北上,幸遇故土之郝公、秦公、曹公,亦逃居于窳泥陂之所,我始安焉。儿记之,以遗后人。[14]

另一方面是荆楚本地人口的大量迁出。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由布王三、孟海马领导的“南锁红军”和“北锁红军”,活跃于河南南阳、湖北襄阳及汉水流域一带,与鄂东的西系红巾军互相呼应,形成为“扼荆、襄上流,蕲、黄乘势连结”[15]的局面。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鄂东红巾军趁势再起,自沔阳攻取中兴路(今江陵市),占领武昌、汉阳等路,并迁天完政权都城于汉阳。元朝随即命令四川行省就近派兵前往镇压,于是,襄阳、荆门、峡州、武昌一带成为两军交战的战场,受祸尤烈,由此造成“民死于兵疫者十六七”[16],“数百里半为墟土”[17]的局面。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荆楚地区的民众,以及最先被兵迁居在江右地区的民众,为了外出躲避战乱,不得不向外再度迁移,以至出现“民之逃徙者十将八九”[18]的后果。这样,这些自江西迁入麻城的家族中,又有大量人群迁往邻近的德安府,乃至迁往四川及陕西地区,一般称之为“麻城过籍”。

近年来出土的有关元末楚人迁川碑刻拓片

(采自《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

环顾当时楚地四周,唯有四川灾乱较少,于是,四川遂成为楚人所欲寻觅的外迁乐土。加之楚蜀两省相邻,入蜀之路甚为便利,因此四川必然成为这一时期楚人外迁的首选目的地。由于当时“大江上下皆剧盗阻绝”[19],“南北绝,一羽不通”[20],水上交通梗阻,陆路交通相对安全,因此,元末以来许多江右入蜀避难的人群,大多避开水路,先过江北上,然后再由鄂东麻城中转西进,中经“随枣走廊”转进至襄阳,再由襄阳西进,最后由巴东进抵四川巫山。可以说,这样的迁移路线正是在元末农民战争的特殊局势下形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