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这里的惯用形式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一般是个人性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并且一般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完成,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迎宾仪式、结婚仪式、祭孔大典,等等。人类最早的礼仪是祭祀礼仪,它主要是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注意,不能仅仅把礼仪定位在“社会交往”的范畴,最早的礼仪是祭礼,是人们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并且,即使在现代,很多礼仪,也不是社会交往的事情。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开张仪式等等,人们举行这些礼仪,其实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示对大自然或他们心中相信的那个神的敬畏和祈求。他们可能在心里祈求大自然或神,保佑他们的建筑能够顺利竣工,并且能够长久屹立;保佑他们的船只下水后能够安全航行;保佑他们的生意开张后能够兴旺发达……这些都不是“社会交往”,都是人们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道正人伦的礼仪。“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礼仪文明。(www.xing528.com)
我们认为,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其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