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向后移动了五十年,东华池也出现了新模样,一条宽阔的大街横贯东西,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坐落在大街的南侧。大家急不可待地走近原校领导住过的一排石窑。石窑是永久性建筑,百年、千年不损就成为古迹了。石窑洞完整无损,窑脸曾翻修过,这里已成了林场的办公处。林场王书记告诉我们,彭绍辉校长之前就住在第三孔窑洞里。大家在窑洞前合影留念。其他领导人住过的窑洞也都无损,只是陈旧一些。最令人惋惜的是,不知经过多少人的辛勤劳动,工匠们不知付出多少血汗建起的大礼堂却不见了,据当地老乡讲,一九四七年胡宗南西犯陇东时,一把火将大礼堂烧了,只留下残垣断壁和瓦砾,杂草丛生,牛羊出没,实在令人惋惜。
校址对面便是女生大队的旧址,在夕阳映照下光彩夺目,只是人去窑空了,当年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学校组织各种生产,这些十七八岁的巾帼英雄们,为完成上级每人每年生产一石八斗粮的任务,也扛起镢头上山开荒种菜,摇车纺线,付出了艰辛汗水,努力完成任务。她们之中有部分文艺人才,自编自演唱革命歌曲,唱陕北小调,“鸡叫三声天刚亮,咱们队伍上了山岗,东方的太阳刚出来,一片荒地开出来”,“樱桃好吃树难栽,小米好吃荒要开……”这就是当时写照。
东华池在宋朝时设立了县衙,据说包勉曾在此当过县官,原来叫东城洼,当时也繁华一时,一对石狮在县衙门口镇守,今天这对石狮被移放到校部门前,显得十分壮观雄威,增强了东华池的传统文化气氛。
东华池周围景物,我们当时不甚了解。此次重返故地,才知一二,西北方的山叫玉皇山,山下的川叫二将川,相传明朝年间二位将军镇守这里,一位叫胡大海,另一位叫常遇春,十分勇猛,因此而得名“二将川”,二将军威影响至今。校部背后山叫宝塔山,因山上的宝塔而得名,相传该塔是宋朝时所建,为什么会在此建塔,无从考察。这座主塔又存在了五十多年,依然矗立在山上。塔内有多幅壁画,是出自一位和尚之手,但由于保护文物,塔门上锁,未能看到,成了憾事。
东华池附近有股泉水,水量虽小但从不断流,东华池因华池泉而得名,泉水为该村的饮用水,口感很好,是无污染的优质水,只是因为缺乏经费至今没有被开发。全村现有九十多户,三百多口人,经过艰苦奋斗,主食玉米、糜子及土豆自给有余。经济作物是瓜籽和山楂,另外种植药材甘草、川地和龙甘等,销售收入经济可观,一般达到温饱水平。整个陇东被国家列为四类六补助地区,在经济上扶持其发展。文化教育上小学普及,中学也已开办,这是过去没有的。银行、邮局、商店、饭馆、歌舞厅等,一应俱全。一群群年轻的姑娘们浓妆艳服,相邀去文化殿堂消遣舒心。我们访问了一位老农,今年七十八岁,年龄上与我们差不多,五十多年前也才十几岁。他的两个儿子在外地工作,生活较之前有很大变化,他说是“天上地下”,今昔不好比,但对七分校在东华池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那时有个好后生,叫石德原,我们很熟悉,不知现在哪里。东山洼的女娃娃们,个个是好样的,那都是好人啊!我这辈子也忘不了她们。”触景生情,心绪难抑,留几句含情的话:(www.xing528.com)
东城人去洞已空,洼中荒坡不见耕。
成排纺车已停转,不闻河下捣衣声。
红装秀女学业成,条条战线立奇功。
千磨万击坚如铁,包勉难练此等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