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长期办学校,需要的东西很多,上级对学校是很重视的,是很关怀的,各种经费、物资的供应,都有明确的标准和制度,只要能解决的,都尽量予以解决。如二大队一到豹子川,校部就发给建校经费边币(指当时陕甘宁边区发行的货币)十万元,生产用的镐头五百把。但是,尽管如此,实际需求还很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在党和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统筹计划,分散经营,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九四四年展开了大生产运动,生产工具不足,我们就请铁匠来打,花钱不多,但到处去购买零碎废铁却十分困难。而且其他用项要花很多钱,因此解决资金问题就成了供给工作的长期任务,钱从哪里来?我们开始学做生意和开手工作坊,开辟生财之道。暂用上级发的钱做本钱,派人赶“马帮”去“三边”驮盐。“三边”的盐堆成山,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去驮运的人少,豹子川周围的老乡又需要买盐,特别是冬天,各家都有点钱,都要把第二年的食盐备足。我们就驮回盐来,卖给东华池、延安、甘泉等地的群众。“三边”的群众缺少的日用杂货,我们就从卖盐的地区或别的地方买来运去,一买一卖,既方便了群众,也可以营利。当时条件艰苦,驮盐巴缺麻袋,就用柳条编成篓子或者用旧衣旧裤代替。从豹子川到“三边”人烟稀少,路途艰辛,一出定边到花马池东一百多华里的沙漠路,冬季大风一刮,睁不开眼,不能行走。运输员没有大衣,天再冷也是那一身衣服。但是,他们没有叫一声苦。每天发给一斤半粮,一百八十元边币的出差费(比一般学员的伙食费仅高六十元),钱不够用,只好自己带口粮在老乡家搭伙吃。牲口自带草料,牲口住不起骡马大店,晚上只好放场。一个冬天,从豹子川到“三边”往返三次,赚的边币有一千万元左右,大约够全大队两个月的伙食费。赚得的钱,除补贴各单位办公杂支和伙食费外,年底每人发四千元津贴,余下的钱就用作第二年全大队教育用费和生产资金。(www.xing528.com)
当时我们还办合作社。借用大队的经费,派人到庆阳、延安等城镇买回教学办公用品、日用杂货等,除按供给规定给全大队使用外,还拿一部分卖给方圆一百多里内的老乡,换回我们所需要的猪、羊、牛和蜂蜜等。这些物资除自己食用一部分外,余下的再运进城镇去销售。由于我们积极搞运输,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有利于我们,方便了群众,密切了军民关系,增强了军民团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