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纺棉纱时连纺车也没有,用捻线砣(土豆上插一根小木棍)捻线,后来二大队二队的木工组,根据《解放日报》登载的纺车图纸,做出了纺车。纺纱,这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冀中产棉区的妇女来说是拿手好戏,但是抗大七分校女生队这些女孩子们,尽管绝大多数来自冀中,从小却没摸过纺车,她们高小毕业就考入抗大二分校附中。纺纱最简单的是搓棉条,棉条搓松了,纺的线太粗;棉条搓紧了,纺不出细线来。王荣珍耐着性子,用了一整天才把搓棉条学会。用纺车纺线也不好掌握,摇车慢,抽线快时,线就断;摇车快,抽线慢时,棉条又拧成绳儿。刚用纺车纺线时,许多学员纺出的线粗细不匀,不能用来织布,岁数小的学员还急得哭鼻子。
安静刚开始连坐在纺车前也不会,两只手更不能协调配合,注意右手摇纺车,左手就顾不上拉线,两只手同时运动,拉出线来又粗细不匀,好容易拉出一条线,站起身来也上不到锭子上去。她心中急躁、烦闷地说:“学不会就算了,干脆别学了。”呆呆地坐着,看着同学纺线,右手顺时针方向摇三下,左手拿着棉条向后一拉,就抽出一根很均匀的一米来长的线,然后右手再稍向逆时针方向一转,左胳膊向上一抬,就把线上到锭子上了。安静眼前一亮,也试验了几次,还真学会了。辛辛苦苦地开始只能纺线二三两,后来能纺一等线六两,一个多小时就能纺一个穗子,虽然胳膊肿了,腿也麻了,腰也疼痛难忍,但是看到纺车前摆着六七个白光闪闪的大穗子,还是喜滋滋地欣赏这一天的劳动成果。到了一九四四年,许多学员超额完成纺线任务,还分了红。安静分得陕甘宁边区票十三万元呢!(www.xing528.com)
当时女生队纺线最多的是李振敏,她一天能纺线十六两,还是织布好手,在七分校供给部织布时,织出了各式朴实美观的花格布,还送到延安展览呢。李振敏还是人人称颂的劳动英雄。《纺线线歌》这样唱道:“棉花车儿嘚儿溜溜转,好像朵朵白玉莲。白生生的棉花纺成了线,送到咱们的工厂织成了布做衣衫,自力更生,战胜困难,抗大学生,劳动锻炼,学好本领,开赴抗日的最前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