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生产活动是多方面的,养猪之外,还养羊。大部分同学是纺棉纱。开始,没有纺纱车,用最落后的方式——捻线砣捻线。用这种方法一天也捻不了二两线,质量也差。后来自己动手,上山背木料,请学校木工组做了手摇纺线车。虽然是落后的土纺线车,但比起捻线砣就快多了。有了车子,同学们都很高兴,好似现在弄到一部新机器一样,全队生产的劲头大大提高了。有了精神、劲头还不行,纺车还要人能熟练掌握它,才能发挥出大的威力。同学们离家时都是十四五岁的学生,在战乱的环境中,谁也没有学会纺纱,怎么办呢?我们就在同学中去发现人才。经过了解,年龄稍大两岁的李振敏同学,在家曾跟母亲学过纺纱,会使用纺车,虽说不是纺纱的老手,但总算是一位能够在纺纱上领路的人。
李振敏同学出身劳动家庭,自幼在农村参加劳动,吃苦耐劳精神好,素为同学们所共睹。她忠厚老实,矮矮胖胖的身个,说话时总是面带笑容,她热爱劳动、待人和善、助人为乐。纺纱车做好后,李振敏同学担任了纺纱技术指导小组的组长。
她首先教大家如何装锭子,角度要恰当,弦的松紧要合适,纺纱时左手要捏棉条,右手握车把。两只手要配合好动作,才能纺出纱来。这些要求,本来很简单,但对纺纱一无所知的这些女同学来说,开始却还有一定的难度。一开始很多同学纺出的纱粗细不匀,根本不能用来织布,有的女同学因为纺不好纱哭鼻子。李振敏和技术指导组的同学教了这个,又去指点那个,一会儿这个车子出了毛病,一会儿那个锭子不转了,技术指导小组的同学东奔西跑,忙得要命。尤其李振敏同学,由于她热情助人,找她的同学特别多。经过一段时间,同学们都掌握了要领,可以独立纺纱了,李振敏同学却累瘦了,眼熬红了,有几天眼角都烂了。同学们都为她的辛苦而感动不已,但她还是毫不松劲,一面继续指导同学们纺纱,一面自己起早贪黑地摇起了纺车,为队上的生产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在李振敏同学的带领下,全队开始了生产大竞赛,你追我赶,争时间,抢速度,谁也不肯休息。大家坐在地上纺纱,一坐就是一整天,连吃饭的时间也尽量缩短,放下饭碗,又赶快去纺,谁也不喊累,不叫苦,一心争取下班前拿到好的生产成绩。纺纱最多的同学一天可纺七八两,少的也在五六两以上,每天登记成绩,不但记数量,还要分纱的等级,人人都力争纺出一级纱,消灭三级纱。李振敏同学不愧是生产上的积极分子,她除担任的技术指导工作照常干之外,自己每天纺纱的数量都是最多的,有时她纺的数量超出了同学们平均数量的一倍以上。由于她在生产中成绩突出,年终被选为全校的劳动英雄,为我们队争取了光荣,当时我们队上曾号召大家向李振敏学习。(www.xing528.com)
种好地,养好猪,纺好纱,织好布,边区军民不愁吃饭、穿衣,基本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