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时局在变化中发展。反法西斯战争在一九四三年和一九四四年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在东方的中国抗日战场上,中国人民度过了最艰苦的一九四二年,从一九四三年开始,各抗日根据地开始了局部反攻,日军物资匮乏,兵员不足,士气低落,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守势,占领中国的日子也不会长了。党中央、毛主席正确估计了世界形势,要求加快对干部的培养步伐。一九四四年九月初,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所在地枣园召见了彭绍辉校长,对七分校的教育计划作了明确指示:教育计划不能照你们规定的那样长期进行,根据目前时局的发展,只能订出一年的学习计划,搞个半年文化教育,半年军事及其他任务,目的是让大家出去都有一点东西。党中央、毛主席对七分校建设不仅在政治上关怀,而且在培养干部的教育计划上也是十分关心的。十月秋收完毕,大家储藏蔬菜,背回木炭,砍回木柴等,做了一系列过冬准备,屈指一算,一年时间生产劳动占去了七八个月,下一步学习任务、劳动生产计划等都不清楚。就在这时收到了校部决定:收缩建设规模,削减生产任务,减少劳动时间,使学员把主要精力转向学习方面,使学员真正学到军事、文化知识,成为文武双全的有用人才。张启龙政委在二大队一次排以上干部会议上指出:二大队这批学员年纪轻,有些文化,从前方战乱环境里来到延安,在相对安定的环境里学习。来到学校一年多了,自己动手建校园,开荒种地生产粮食、蔬菜,生活物质条件也有所改善,确实有很大成绩。但建校规模有些大,生产指标也高,大部分时间搞劳动,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了。今后计划生产指标减下来,劳动时间要相对减少,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这样做大家会举双手赞成。张政委的讲话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回顾一九四四年,学校建设规模确实大了。校部在东华池建设了大礼堂,从开工到建成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动员了大量人力,并从大队抽调劳动力,一大队抽调一个队,二大队抽调一个队(五队),参加运木突击达一个多月,从二三十多华里的小山沟里,把直径五十至八十米、长度二十多米的大树干,完全用人力去抬。盖大礼堂用的大梁十八个、柱子三十六根都是一根一根抬回到工地。最大的木头要六十四个人联手搬运,一个人指挥着喊口令,运木者“嗨呀!嗨呀!”号子声不断,个个都是一身汗水两脚泥。容纳近两千人的大礼堂建成后使用率很低,地理位置上三个大队离校部都很远,最近的一大队也有二十多里,所以绝大多数人没有去过大礼堂,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七大”召开之前,在礼堂召开了校党代表大会,开过校英模大会,这算是最重要的活动了,校文工团在这里排练和演出过节目。日本投降后校部和一大队下山去了晋绥,由于这里没有政府部门,大礼堂就没有管理和维修,到一九四七年即漏雨不能再使用,门窗也被拆走了,成了牛羊出没的地方。另外,建造的几孔石窑洞,修石窑洞用的人力比打土窑洞要多几十倍,建成后只住了一年多,则人去窑空,永久性闲置起来,太不合算了。屈指一算,这段往事已经五十年了,但愿永久性建筑能完好保存下来,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打洞后人居住。当前在西部大开发大建设中,愿使抗大七分校驻过的这块土地繁荣起来,开辟成革命文物之地,建起“抗大七分校纪念碑”,碑上记载当年办抗大,在艰苦奋斗精神指导下,前代人以革命精神、朴实的劳动谱写下的这篇乐章,以激励后人艰苦奋斗,继往开来,使西部开发取得成功,美化山川,造福人民,摆脱贫困,使西部地区富起来。
一九四五年一月,以文化教育为主的教学活动紧张有序地开展起来。一百多位教师是从延安大学、中央党校、鲁迅文艺学院和炮校等单位调来的,教师水平较高,教学水平也相对高,还特从抗大总校调李长路来七分校担任训练部副部长,主管文化教育,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领导。主课是语文、数学,后来又增加了历史、地理和自然等课程。语文课首篇是《改造我们的学习》,以树立起良好的学风,还有鲁迅作品《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篇《海燕》,法国作家都德作品《最后一课》,古典诗词《卖炭翁》《木兰辞》《满江红》以及《正气歌》等,都作为了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三个大队三千多人投入到文化学习之中,大家学习愿望强烈,爆发出巨大的热情和力量,努力学习,刻苦学习,手不释卷,互教互帮,很快形成学习高潮。文化教育进行了两个学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