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部队或学校,在前方战争环境里,游击转移是频繁的,但战略性转移则是很少的,抗大总校奉中央军委命令战略性转移至延安,校址确定在绥德。经过调整、充实、完善组织机构,中央军委任命徐向前为校长,彭绍辉为副校长。抗大总校成为八路军培养军政干部的最高学府。晋察冀抗大二分校高上科和附属中学、冀鲁豫陆军中学、太岳陆军中学、晋绥军区抗大七分校和晋绥陆军中学等学校也同时去延安。抗大二分校附中于一九四三年初从晋察冀灵寿县陈庄、女庄地区出发,在抗大二分校校长孙毅的策划和指挥下,分南、中、北三路向延安进发,在一个多月里行进二千五百余华里,通过日寇数道封锁线和残酷的“三光政策”制造的四百多华里的无人区,于三月中旬翻越云中山,通过汾河最后一道封锁线到达岢岚县县城。该地是晋绥抗日根据地中心区的前沿,在此地遇到叫新军的部队,后来知道是一九三七年我党领导的抗日决死队,表面隶属阎锡山管辖,一九四○年阎锡山破坏合作抗日,实行积极反共的政策,制造了“晋西事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决死队不得已撤到晋绥,改编为新军,完全由我党领导,后来编入八路军序列,成为人民军队。
从岢岚县西行到达兴县,兴县是晋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是山西省唯一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县城,环境比较安定,晋绥行署和军区都在此地。附中学员在兴县休整一个多星期,进行行军总结,召开生活检讨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团结,稳定情绪,鼓舞斗志,兴县成了去延安的加油站。休整期间,大伙成群结队去县城逛集市,用微薄的一点津贴购买生活日用品,看到人来人往,有买有卖,公平交易,很热闹,这种场面在前方是见不到的。驻地附近有一棵大槐树,据说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两个人搂不过来,当地老乡叫它“神槐”,遇天旱就在下边烧香求雨,据说因为有神灵所以活到今天,其实是因为当地百姓热爱自然、保护树木,就是在战乱年代神槐也没有被损害。休闲时人们三五成群地在树底下唱歌,扯闲话,又说又笑,顷刻间好像是到了另外一个天地,在前方终日跑敌情,精神紧张,现在这种状况消失了,可以高枕无忧地睡觉了,这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引起的第一次求安稳情绪的变化。
继续西行到达黄河渡口第八堡上船过河,河面上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有节奏的咆哮声时起时伏、连绵不断,船夫们喊着号子用力划桨,冲破一个个波浪向对岸划去,渡船上唱起了《黄河船夫曲》……冲向前的歌声与船夫号子声、河水波浪声组成渡河交响曲,在河面上荡漾,传向四方。在此渡口先一步过河的,是从冀南赞皇浆水镇地区回延安的抗大总校,两校人马不期而遇,队伍集合在河滩上,总校副校长何长工大声讲话,他说:“我们都是抗大的,是一家人,一个目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但过去南北各方,今天在黄河滩上会师了,大家都高兴吧?”接着又提高了嗓门,高喊:“现在我们过了黄河啦!可以吹牛皮了,不怕你小鬼子扫荡了,大家可以在边区毛主席身边安稳地学习了。”讲完话由他指挥齐唱《抗大校歌》,大家都是第一次见到黄河,第一次渡黄河,又是第一次在黄河边上,高唱“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河水咆哮声、雄壮的歌声在黄河上时起时伏,大家个个心情激动,满面春风,满面笑容,这段往事我们终生难忘,亲眼见黄河结情缘,《保卫黄河》指引着我们去战斗,《抗大校歌》指引着革命人生的方向,在实践斗争中成长。
过了河就爬到了山顶城市——葭县,站在城头再看黄河,它从北向南酷似一道流体长城,构成了陕甘宁边区的天然屏障。在抗日战争初期,侵华日军嚣张一时,曾经到过黄河东岸,妄想过河攻打延安,望着黄河天险无所作为,后又派飞机轰炸过延安,现在侵犯延安之事已成为历史了。到一九四三年春天,日军开始走下坡路,兵力不足士气低落,物资匮乏,更无力西犯黄河攻击延安了。
绥德县县城西边双湖峪,是我们抗大附中暂时待命的驻地,该地是边区政府新设的子洲县县政府所在地。在待命期间,学员们除读一些小说和讨论一些时局方面的问题外就是学唱歌曲,如《兄妹开荒》《大生产》,都反映了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的气势和冲天干劲,“大生产呀嗨嗬!齐动员呀嗬嗨!……”“正月里来是新春,赶着猪羊去劳军,猪啊!羊啊!赶到哪里去,送给哪英勇的八路军……”这首歌充分表达民拥军、军爱民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反映军民团结抗日的大好局面。大家也开始接触到陕北道情、关中眉户曲调,“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赶着毛驴走三边[1]”。经过延安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唱起来优美动人,表现了人民大众文艺风格,使人爱听爱唱,对刚到延安的人来说更是新鲜。在前方唱战斗歌曲,激昂雄壮,富有战斗精神,这里歌曲抒情欢乐,反映了大后方安定的和平生活,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听起来是一种精神享受。(www.xing528.com)
绥德是抗大总校所在地,听说已改为军事学院[2],院长是徐向前,副院长是彭绍辉,我们附中的学员不符合入学院学习的条件,故归属未定,奉命到清涧县待命,临行前在绥德县城下河滩上给我们召开欢送大会,徐向前、彭绍辉等领导接见,徐向前院长讲话,他说:“我们对你们的抗大二分校附中全体师生来到延安,表示热烈欢迎,红军走了二万五,你们走了二千五,爬雪山过封锁线,又通过‘无人区’,也算是个小‘长征’了。陕甘宁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有党中央和毛主席,是八路军抗战的大后方,希望大家抓住机会好好学习,为抗战反攻迎接胜利贡献力量。”抗大副校长彭绍辉也讲了话。出发时发了镢头、锄头、铁耙、大砍刀等劳动生产用的工具,学员们到达清涧后曾用这些劳动工具尝试过,用镰刀挖野菜还得心应手,可开荒这样的体力劳动并非易事,面临形势的需要,学习和劳动生产的重担,大家只能知难而进,没有退路,只有树立艰苦奋斗渡难关的精神,去迎接革命人生道路上的挑战。
清涧地区地质构成是中硬度青灰石,这种石头可制作石板,能随时捡到小块平整的石板,用粉笔就可以写字。当地老乡们有顺口溜“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3]的炭”。人与物是不能比的,但描绘了陕北这四个县各自的特色。在这里暂住期间,发生了一件大家关注的新鲜事。在一次全校人员大会上,附中校长江隆基[4]风趣地宣布:“现在到了大后方,环境变了,干部婚姻恋爱关着的门现在开了,此门一开求爱信就像雪片一样飞来了。”这话刚讲完有不少女同学脸上泛起了红晕,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可能是收到求爱信心里忐忑不安。男女同学中写情书求爱是有的,但门没有开,只能埋在心里不敢表露。到达陇东后,女生集中成立一个大队,直接归七分校校部领导,先驻合水县柳沟村,后迁东华池。男在北,女在南,相隔数十里,一分开就是两三年,再加之紧张的学习和劳动生产,也无暇顾及此事,只有少数人山盟海誓结为伉俪,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多数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了大龄男女才男婚女嫁,所走过的路是先立业后成家,个人的事再大也小于革命大事业,在处理婚姻问题上,也够得上是一个真诚的革命者。那些进入金婚年代甘苦与共的夫妻将笃爱伴终生。
四月底,我们奉命离开清涧去延安。五月一日到达延安,驻在城南七里铺新市场等地。延安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延河之滨,城墙从延水河边向上延伸到山顶,约有三分之二城墙建在山上,城内均为石头铺成的路,从南城门到北城门约有四百多米长,城区周围有宝塔山、凤凰山和清凉山,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城南商业区开辟了新市场,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是物资交流的中心,呈现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的景况。虽然物质条件差,但有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求民族解放、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政治中心,这里成为革命热血青年向往的地方。
五月三日,我们在边区参议会大礼堂,聆听了联防军[5]贺龙司令员的讲话。贺龙司令员从抗战形势讲到反攻的任务,宣布了中央军委的决定。他说:“你们要到陇东去,编入抗大七分校,组成第二大队;教育内容要从以文化为主转向以军事教育为主。”并指示:“温室里长大的花,经过风吹雨打,就会直立挺拔于大自然;生铁经过锤炼才会成为好钢。干革命不能怕流血牺牲。今后国民党反动派打来的时候,你们要拿起枪杆子,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身上准备着要穿几个眼眼。”在清涧待命期间,附中的归属和教育内容上的改变就已确定,但领导秘而不宣,更没有人敢透气,由于缺乏思想准备,贺司令员的讲话如像一颗炮弹,立刻引起了学员思想上的强烈震动。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论,部分人觉得原来学习文化想当个文化专家的梦想破灭了,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情绪低落,个别少数人后悔不该来延安,想走回头路。五月五日晚,大家严格整队后逐个进入王家坪八路军大礼堂,再次召开全体大会,受到朱总司令接见,他说:“今天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来看望你们,毛主席因为工作忙没有来,他让我向你们问好。”朱总司令又说:“为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党中央、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最后勉励大家说:“你们都很年轻,是最有前途的,因而也是最幸福的,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军事、政治和文化,将来成为反攻和建设新中国的有用人才。”大家共同感到,刚到延安就见到中央领导人,见到八路军总司令是莫大的荣幸,朱总司令朴实慈祥的面容、亲切诚恳的态度,给我们种下了敬仰之心,更增强了我们对党中央和中央领导人的信任。一些人的思想疙瘩迎刃而解,愉快地奔向陇东,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