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民间幼儿游戏研究成果

中华传统民间幼儿游戏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对中华传统民间幼儿游戏的分类,既要考虑游戏的一般普遍性特征和规律,更要侧重中华传统民间游戏的文化特异性。换言之,此类游戏将娱乐活动与智力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构成了中华传统民间幼儿游戏的精华,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类。运动竞技型游戏是指以幼儿肌肉和身体发展为主导的游戏,其内容、形式和功能均侧重幼儿的体能发展。古代幼儿的模仿游戏内容基本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包

中华传统民间幼儿游戏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对中华传统民间幼儿游戏的分类,既要考虑游戏的一般普遍性特征和规律,更要侧重中华传统民间游戏的文化特异性。因此,本书将参考现当代西方经典游戏理论和分类标准,采用生理、心理和社会维度,将游戏具体划分为三大类:认知益智型游戏(心理为主、生理与社会为辅)、运动竞技型游戏(生理为主、心理与社会为辅)、角色体验型游戏(社会体验为主、心理与生理为辅)。

1.认知益智型游戏。认知益智型游戏是指以幼儿心智发展为主导的游戏,其内容、形式和功能均侧重幼儿的智能发展。换言之,此类游戏将娱乐活动与智力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构成了中华传统民间幼儿游戏的精华,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根据游戏所涉及的具体智能领域或认知能力,认知益智型游戏又可以被细分为棋牌类、拼图类、语言类三个亚类别。

棋牌类游戏包括象棋围棋、各种民间杂棋、各种纸牌等。拼图类包括各种拼图游戏,如燕几图、七巧板、“伤脑筋十二块”、九连环、“华容道”等。作为拼图类游戏的典型代表之一,七巧板,又名乞巧板,又被称为“唐图”,它在几何学原理基础上,鼓励儿童通过对一个正方形平面的对称分割,按照目标要求拼出不同的几何形状,并将三维空间形态转化为二维平面形态。显然,该游戏对于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和想象力具有很大的作用,不仅锻炼儿童的空间感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华容道”游戏的发明来源于三国赤壁之战中的故事。与七巧板游戏如出一辙,它也是一套儿童拼摆游戏。虽然游戏中所涉及的图形构成并不复杂,但却包含了运筹学数学原理游戏规则是利用“出口”处两个空格移动其他板块,用最少的步数将“曹操”板块从图形底部移出出口。而九连环游戏的原理和规则与“华容道”有相似之处,即用铁丝制成特定的形状并套以小铁环,玩法是让儿童按一定的步骤,将小铁环一一取下。语言类游戏是借助汉语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而编制的儿童游戏,是认知益智型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语言类游戏具体包括:绕口令、灯谜、回文、拆白道字、“顶针续麻”、拍七令、诗钟等。灯谜游戏是我国古代儿童每逢元宵佳节最为喜爱的语言类游戏之一。通常情况下,游戏组织者会将谜语写在彩灯上或贴在墙面上,由大人读出,任孩子们竞猜,猜中谜底者会得到奖励。灯谜有的猜人名、地名、物名,也有的猜动物植物、自然现象,还有的是结合文字本身特点的字谜,因而内容广泛,丰富多彩。“拍七令”是建立在反应能力基础上的儿童文字类游戏,规则是一组儿童从数字一开始循环数数,但不准说出七和七的倍数,只能以击掌代之。逢七、十七、二十七……是“明七”,十四、二十一、二十八……是“暗七”。说出明七或暗七的某一数字者皆为负,要受到惩罚。

2.运动竞技型游戏。运动竞技型游戏是指以幼儿肌肉和身体发展为主导的游戏,其内容、形式和功能均侧重幼儿的体能发展。此类游戏往往采用体育竞赛的形式,需要幼儿调动身体各个部位器官,并有一定的活动强度。根据游戏所涉及的运动内容,运动竞技型游戏又可细分为球类、角逐类、投射类、杂耍类四个亚类别。

球类游戏包括:踏鞠、马球、踏球、手球、竿球、木射、捶丸、击球、踢毽子等。幼儿踏鞠游戏一般分为个体表演和群体竞技两种,前者是双脚踢球,尽量不让球落地,玩法是看谁踢出的难度大、花样多;后者与今天的足球很类似,是一种团体对抗性的游戏,有专门的球场、球门,玩法是将球射入对方球门,看哪一队破门次数多。用于踏鞠游戏的球是用动物的胎胞密封充气制作成的,具有比较好的弹性和韧性。捶丸和今天的棒球曲棍球类似,玩法是用一根顶端为勺状的木棍将球击入对方球门,以多者为胜。幼儿手球游戏主要是拍球、传球等。

角逐类游戏是一种产生在人与人、人与动物或者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争斗类娱乐性游戏,其特点是通过力量和智慧的结合,在最短时间内压制和战胜对方。角逐类游戏一般建立在优胜劣汰的法则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角逐类游戏按照发生地点又可分为陆地和水上两种。陆地角逐游戏包括:摔跤、拔河、“攻城”、“斗牛”、“斗草”等。“斗牛”是一种普遍受儿童欢迎的角逐类游戏。游戏时,儿童用脑袋当作牛的犄角,相互顶,看谁能够把对方顶出规定的区域。“斗牛”有时也可以在儿童与成人之间开展。“斗草”是儿童捡来杨树叶子的茎柄,将其相互缠绕后用力对拉,看谁的茎柄更粗壮结实,茎柄先断裂的一方为败者。水上角逐游戏包括:打水仗、打雪仗、弄潮、赛舟、滑雪等。此外,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角逐类游戏还包括:斗鸡、斗鸭、斗鹅、斗鹌鹑、斗蚁、斗蟋蟀等。

投射类游戏是指儿童通过抛撒、投掷固定的物体以准确击中目标的娱乐性竞技活动。投射类游戏的趣味在于击中目标时所产生的快感和成就感,要求游戏参与者具备良好的力量和空间距离感。典型的幼儿投射类游戏包括:弹弓、射箭、投壶、吹箭、击壤、斗凿、抛砖、抓子儿、掷钱等。击壤最早源于尧舜时期。所谓“壤”是指一种前圆后锐的类似鞋形的木制物,既是投射物也是靶子。游戏时,儿童先将一个壤插于目标区域,然后在数十米外用手中的另一个壤击打目标,击中最多的人为胜者。起源于周代的“投壶”游戏是把一个酒壶或花瓶置于前方,游戏参与者把手中的箭投入前方的壶中,投入最多者为胜方。(www.xing528.com)

杂耍类游戏往往带有一定的杂技性质,需要儿童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方能掌握。例如踩高跷、抽陀螺、滚铁环、抖空竹、放风筝等。抽陀螺有多种玩法,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简单的陀螺只需抽打令其旋转即可,但复杂的玩法可以将陀螺涂上不同颜色,并把中间挖空,抽打转动后陀螺颜色会发生不同变化,并伴随嗡嗡的响声。玩法是比谁的陀螺旋转时间更长或者颜色更绚丽、响声更洪亮,也可以抽打陀螺相互撞击,看谁的陀螺先被撞停。

3.角色体验型游戏。角色体验型游戏是以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主导的游戏,其内容、形式和功能均侧重推动幼儿社会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角色体验型游戏可以细分为模仿游戏和戏剧游戏两大类。

模仿游戏是古代儿童通过模仿家庭成员以及社会活动而开展的游戏形式。作为儿童最喜爱的游戏活动之一,模仿游戏要求儿童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力和想象力。古代幼儿的模仿游戏内容基本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包括家庭生活、生产劳动、职业类型、集市文化、自然现象等。例如,《晋书》中就曾记录了img怀太子模仿肉市买卖的游戏活动,而《史记》中也曾记载孔子儿时模仿祭祀的游戏。

戏剧游戏主要包括歌舞、歌谣、故事等,通常需要参与游戏的儿童具备一定的艺术和表演能力。在古代,这类游戏通常出现在各种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中。其中最典型的是“求雨歌谣”“花灯舞”等。“求雨歌谣”源自中国古代求雨的风俗。每逢夏日旱季,孩子们喜欢用泥巴制作龙王爷,然后用各种彩色纸制成彩旗插在泥龙王的两边,接着边跳边唱:“青龙头,白龙尾,小孩求雨天欢喜。麦子麦子焦黄,起动起动龙王。大下小下,初一下到十八……”等风雨过后,孩子们又齐声高唱:“风来了,雨来了,禾场背了谷来了。”“花灯舞”一般发生在七夕节或者元宵节期间。孩子们手提各种自制花灯,边跳边唱:“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

总之,角色体验型游戏源自儿童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它以社会经验为基础,其内容和规则就是儿童所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缩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