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康宁是继维果斯基之后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游戏理论主要建立在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并围绕角色游戏展开。
艾里康宁的首要贡献在于他从角色游戏的角度对游戏社会性起源的论述。自游戏概念产生以来,学术界对其起源问题一直争论不断。与维果斯基一样,艾里康宁反对“精力过剩”“松弛消遣”“天赋本能”等唯心论,他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出发,将儿童的角色游戏视为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产生的基础在于幼儿与成人关系的变化。在哺乳期结束前,随着幼儿肌肉的发展和独立性的提高,乳婴期特有的幼儿与成人的协同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幼儿萌发了参与成人活动的冲动和倾向,这为角色游戏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幼儿可以通过游戏扮演成人的角色,模仿和重复成人的活动,从而使愿望得以满足。由此可见,角色游戏是幼儿与成人社会关系改变的结果,其本质和内容是社会性的。与此同时,艾里康宁又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维果斯基有关角色游戏中的社会规则性。在此之前,以考夫卡和勒温等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学者均认为,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的是一种象征性的世界,因此不具有现实生活的规则特征。然而,艾里康宁通过实验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他的研究结果显示,角色游戏中发生作用的并不是非真实世界的所谓自由规则,而是与现实生活相一致的社会规则。
艾里康宁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首次提出了角色游戏中角色形成和出现的不同阶段。艾里康宁指出,角色游戏中存在“人物”和“实物”两个层次的象征或模拟关系,前者是“以人代人”为特点的角色扮演,处于角色游戏的核心地位,后者则包含在前者之中,处在从属地位,具有双向性的结构,即以物代物,它既与实物联系在一起,也与作为动作主体的人物联系在一起。艾里康宁通过大量的实证观察发现,角色游戏的形成遵循阶段性的特征,其内容和形式是从幼儿模仿成人运用实物活动的游戏,逐步发展到模仿人与人关系的游戏,最后发展到反映人类活动社会意义的游戏。角色游戏的复杂性与幼儿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规则和内容的理解程度呈正相关。(www.xing528.com)
显然,艾里康宁的游戏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的认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阐释了游戏的起源和社会性本质,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游戏中社会规则的存在,进而有力反驳了游戏的“本能论”。与维果斯基一样,艾里康宁的游戏理论肯定了后天教育在幼儿游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对于幼儿主体性和能动性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