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民间幼儿游戏理论创新-精力过剩说

中华传统民间幼儿游戏理论创新-精力过剩说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精力过剩理论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席勒和英国教育哲学家斯宾塞。在此之后,席勒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游戏思想,通过大量的论证和研究,席勒将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归咎于过剩的精力。此外,在席勒的精力过剩理论中,游戏又被进一步区分为物理性游戏和抽象性游戏。斯宾塞指出,当人类步入更高层次的文明,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其时间与精力并没有完全被用于满足原始或基本需求。

精力过剩理论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席勒和英国教育哲学家斯宾塞。康德最早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游戏的本质。在康德眼中,游戏体现了一种无目的的、自由的、非理性的心智状态,正如艺术欣赏和创作一样,游戏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由的合目的性。因此,康德的游戏观点是建立在认知与心智理论基础上的。在此之后,席勒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游戏思想,通过大量的论证和研究,席勒将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归咎于过剩的精力。换言之,自由愉悦构成了游戏与审美的共同特征,而愉悦又是过剩的精力所致。席勒认为,人类为了满足生存的原始需要,便产生了劳动,而游戏是原始的生存需要被满足以后剩余的精力所致。幼儿不必为生存去劳动,因而就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参加游戏活动,以此来消耗多余的能量。此外,在席勒的精力过剩理论中,游戏又被进一步区分为物理性游戏和抽象性游戏。物理性游戏的参与需要儿童消耗剩余能量,而抽象性或象征性游戏因其表现为艺术形式,则能够引领人类步入更高的精神层次。因此,后者在席勒看来是通往更高意识层面的游戏。

继康德和席勒后,英国哲学家斯宾塞部分延续了过剩精力学说,但又发展出不同于以往的理论。斯宾塞指出,当人类步入更高层次的文明,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其时间与精力并没有完全被用于满足原始或基本需求。在劳动间隙,当人类的生理器官处于停歇和休止状态时,模拟的器官活动便自然而然地代替了真正的活动,这时,无从消耗的剩余器官便会导致各种各样游戏活动的产生。受到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将游戏视为随种系进化而发展的结果。进化程度越高,原始所需的精力就越少,剩余的精力就越多,游戏产生的内驱力就越大。(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