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的经济生活,明显受制于自然环境,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在前石油时代,畜牧业构成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绿洲农业次之。与畜牧业及绿洲农业相比,传统手工业规模甚小。进入石油时代以后,石油生产的规模迅速扩大,诸多现代工业部门随之兴起。
石油时代,石油工业无疑是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现代工业部门。然而,在石油资源国有化之前,沙特阿拉伯境内的石油公司长期处于外国资本的控制之下,聘请外籍管理人员,雇用外籍劳动力以及哈萨地区的什叶派穆斯林,采用西方企业的经营模式,俨然是国中之国。“直至70年代,石油是沙特阿拉伯经济的基础和唯一采用现代技术装备的发达部门。然而,石油开采几乎完全处于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的控制之下,属于相对孤立的经济部门,并未构成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104]
尽管如此,石油工业的发展毕竟带动了诸多产业部门的相应发展。自50年代开始,建材制造业和建筑业兴起于东部的哈萨油田区,大都由沙特阿拉伯的承包商经营,为外国石油公司提供相应服务。哈萨油田区的承包商,1944年只有2家,1947年增至107家,1955年超过200家。[105]日渐增多的承包商雇佣数以千计的工人,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参与建设穿越阿拉伯半岛的石油管道、公路、铁路、宰赫兰机场、达曼港口以及石油公司的住宅、学校和医院。
20世纪60年代,沙特阿拉伯的现代工业进一步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构成沙特阿拉伯工业化的主要内容。1960年,沙特政府开始与外国石油公司探讨在石油化学工业领域的合作。1962年,沙特政府颁布保护和发展工业的法令,取消对于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进口关税。同年,沙特政府成立石油与矿产开发总公司,负责发展石油化学工业。该公司从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赎买吉达炼油厂,并且与其他外国公司合作建设化工厂和冶炼厂,生产肥料、农药、塑料和冶金制品。1963年,沙特阿拉伯的商业部改称商业与工业部,统一管理国内工业生产。1965年,成立与西方合资经营的沙特阿拉伯化肥公司。
费萨尔(1964—1975年在位)当政期间,沙特阿拉伯在非石油领域的现代产业,主要是建材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吉达是希贾兹最大的工业城市,60年代末生产饮料、纸张、建筑材料、日用化学品等。1971年,沙特阿拉伯共有非石油工业企业近200家,大都规模较小,企业平均资本为110万里亚尔。只有水泥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产量从1957年的3万吨增至1972年的91万吨。70年代初,吉达的水泥厂雇佣工人近千名。[106]
然而,费萨尔时代非石油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严重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原料的进口和外籍劳动力的使用。原材料价格的昂贵、交通的不便、市场的有限、技术的薄弱和国内熟练劳动力的缺乏,制约着沙特阿拉伯非石油领域的工业发展。所谓的工业化进程,对于沙特阿拉伯人口分布和职业结构的变化影响甚微。(www.xing528.com)
1975年国王哈里德(1975—1982年在位)即位后,沙特政府对于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1976年,沙特政府成立基础工业公司,生产乙烯、甲醇和尿素。1979年,尿素产量达到近30万吨,出口国际市场。[107]
进入80年代,东部港口城市朱拜勒和西部港口城市延布成为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工业中心。朱拜勒工业区位于达曼以北80 公里处,占地面积9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万,包括900家大中企业,生产钢铁、肥料、塑料等工业产品。延布工业区位于吉达以北350公里处,占地面积150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包括5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108]朱拜勒和延布于1976—1986年建成投产的石油化工企业,年产尿素50万吨、甲醇125万吨、乙烯160万吨、聚乙烯86万吨。[109]朱拜勒和延布的工业原料和燃料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和生活用水则来自海水淡化。朱拜勒的海水淡化项目日产淡水2 000亿加仑,延布的海水淡化项目日产饮用水2 500万加仑。[110]1992年,沙特阿拉伯的非石油领域工业企业超过2 000家,雇用劳动力17.5万人。[111]
石油经济时代,石油工业长期构成沙特阿拉伯经济生活的首要基础,决定着沙特阿拉伯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在沙特阿拉伯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石油生产所占的比例无疑呈下降的趋势,非石油领域的经济部门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沙特政府的工业发展计划,旨在强化制造业,实现工业结构的多元化,减少国民经济对于石油生产的依赖。沙特工业发展基金会作为沙特政府的下属机构,成立于1974年。1974—1984年,沙特工业发展基金会共计向约800个工业项目提供贷款,其中仅电力企业的贷款投资达到360亿里亚尔。[112]
1960年,沙特阿拉伯共有制造业企业880家,从业者5 500人,平均每家企业雇用从业者7人,大都属于手工生产。1979年,沙特阿拉伯共有制造业企业900家,工人4.8万人,平均每家企业53名工人,个别大型企业达到数千人。[113]1982—1992年,食品加工业企业从280家增至300家,工人从1.6万人增至2.2万人;纺织和服装加工业企业从29家增至52家,工人从2 900人增至4 700人;皮革加工业企业从7家增至77家,工人从500人增至5 800人;木材加工业企业从60家增至130家,工人从3 700人增至9 000人;造纸及印刷出版业企业从110家增至300家,工人从5 200人增至3.4万人;化工企业从250家增至390家,工人从1.8万人增至3.1万人;陶瓷业企业从6家增至11家,工人从1 400人增至3 400人;建材业企业从464家增至542家,工人从3.1万人增至3.6万人;其他制造业企业从19家增至21家,工人从700人增至1 900人;制造业企业总数从1 740家增至1 870家,工人从11万人增至15万人。1970年,石油工业产值为90 亿里亚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非石油经济部门产值为76亿里亚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1990年,石油工业产值增至907亿里亚尔,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为30%,非石油经济部门产值增至2 133亿里亚尔,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上升为70%。[114]
尽管如此,沙特阿拉伯的工业化程度长期落后于其他诸多的阿拉伯国家。60年代后期,沙特阿拉伯的制造业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989年,沙特阿拉伯的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4%,低于巴林的10.8%、科威特的14.5%、约旦的12.1%、北也门的13.8%、阿联酋的8.5%、南也门的10.9%,仅略高于阿曼的4.3%。阿拉伯世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摩洛哥,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达到26%。[115]由于国内生产的不足,沙特阿拉伯的工业品长期依赖从国外进口,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工业品充斥着沙特阿拉伯的国内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