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中东史 下

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中东史 下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文明的汇聚与冲突,构成中东历史的鲜明特征。统治民族的交替出现,无疑是中东历史长河的突出现象。中东地区的文明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传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中下游即美索不达米亚堪称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位居众神之首,被视作创世之神。迦勒底人所操的语言亦属闪米特语系,迦勒底人建立的政权称作新巴比伦王国,是为古代西亚闪米特人文明的最后阶段。

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中东史 下

中东地跨亚非欧三洲,处于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以及波斯湾、阿曼湾、亚丁湾、亚喀巴湾、苏伊士湾诸多水域的环绕之中,堪称“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中东诸地不仅在自然环境方面差异甚大,其人口构成亦极为复杂。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导致中东人口分布的复合结构和多元色彩,“两洋三洲五海的世界”可谓闪米特—含米特语系、印欧语系和阿尔泰语系诸多分支的共同家园。闪米特—含米特语系、印欧语系和阿尔泰语系的不同分支皆曾生活在“两洋三洲五海的世界”,在中东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各自的印记。不同文明的汇聚与冲突,构成中东历史的鲜明特征。统治民族的交替出现,无疑是中东历史长河的突出现象。伴随着诸多统治民族的相继兴衰,统一与分裂的政治格局频繁更替,向心倾向与离心倾向长期处于激烈抗争的状态,政治疆域经历剧烈的变动过程。

中东地区的文明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传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中下游即美索不达米亚堪称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称作亚述,南部称作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的北部称作阿卡德,南部称作苏美尔。欧贝德人亦称原始幼发拉底人,是巴比伦尼亚地区的早期居民。

大约自公元前4300年起,苏美尔人进入巴比伦尼亚南部地区,建造住房,从事灌溉农业,形成定居村落。公元前3500年开始,以神庙为核心建筑和具有浓厚神权色彩的苏美尔人城邦渐露端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此后千余年间,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包括埃利都、乌鲁克、拉格什、乌尔、基什、乌玛在内的诸多苏美尔人城邦遗址至今犹存。苏美尔人在科学领域成就斐然,首创阴历纪年和闰月制,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计数法,发明陶轮和耕犁。苏美尔人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长篇史诗《吉尔伽美什》见证了苏美尔人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苏美尔人崇拜多神,注重今生而忽略来世,相信诸多神灵具有人的形体和属性。苏美尔神话中关于洪水淹没世界的内容,似乎与《圣经·旧约》所提及的诺亚方舟具有某种程度的联系。苏美尔文字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文字,采用泥板作为书写材料,形成楔形文字的书写形式,公元前3000—前2000年间盛行于巴比伦尼亚南部地区。然而,苏美尔文字属于何种语系至今不详,苏美尔人从何而来亦不得而知。

继苏美尔人之后,阿卡德人于公元前24世纪登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舞台。阿卡德人兴起于巴比伦尼亚北部,所操语言名为阿卡德语,属于闪米特语系,后演变为亚述语和巴比伦语,是公元前3000—前1000年间美索不达米亚的重要语言。萨尔贡(约公元前2371—前2316年在位)当政期间,阿卡德王国征服苏美尔人诸城邦,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广大地区。阿卡德王国时期,桔槔作为中东地区典型的汲水工具开始出现于王室印章之上,反映出两河流域灌溉农业的长足进步。公元前2191年,来自扎格罗斯山区的库提人攻占巴比伦尼亚,阿卡德王国灭亡。此后,苏美尔人的势力逐渐恢复。公元前2120年,库提人返回扎格罗斯山区,巴比伦尼亚地区处于乌尔第三王朝的统治之下。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两河流域南部进入青铜时代手工业繁荣。乌尔纳姆(约公元前2113—前2096年在位)是乌尔第三王朝最著名的统治者,乌尔纳姆法典则是现存最古老的成文法典。公元前2006年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苏美尔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两河流域进入闪米特化的时代。

汉穆拉比法典泥板

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者是阿摩利人。阿摩利人似乎是来自阿拉伯半岛的游牧群体,所操语言属于闪米特语系。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阿摩利人城邦伊新和拉尔萨统治苏美尔地区长达两个世纪。巴比伦城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始建于公元前19世纪初;“巴比伦”一词出自阿卡德语,意为神灵之门。国王汉穆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当政期间,巴比伦王国的疆域囊括整个巴比伦尼亚地区。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包括前言、正文282款和结语,涉及王权、兵役、财产关系、经济制度、社会秩序和家庭生活的诸多内容,是后人研究古巴比伦王国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位居众神之首,被视作创世之神。巴比伦城内马尔都克神庙内的黑色岩柱之上刻有阿卡德文的汉穆拉比法典,出土于1901年,现存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公元前1595年,来自小亚细亚半岛的赫梯人入侵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亚述地处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山区,亚述人所操的语言属于闪米特语系。亚述城邦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亚述人建立的商业据点曾经遍布小亚细亚半岛、地中海东岸、巴比伦尼亚、扎格罗斯山区和亚美尼亚高原的诸多地区。公元前1000年代前期是亚述历史的鼎盛阶段,疆域的拓展构成此间亚述历史的核心内容。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约公元前744—前727年在位)当政期间,亚述人统治着北起乌拉尔图(小亚细亚半岛东部)、南至巴比伦尼亚、西起地中海东岸、东至扎格罗斯山西麓的广大地区。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今伊拉克城市摩苏尔附近,面积约700公顷,设城门15座。尼尼微图书馆收藏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2万余块,内容涉及文学、宗教、政治和科学诸多领域。

贝希斯顿铭文

公元前4世纪初,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自希腊起兵,东征波斯帝国,攻陷波斯波利斯,阿黑门尼德王朝寿终正寝,中东地区进入希腊化的时代。亚历山大死后,尼罗河流域、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半岛分别处于托勒密王国、塞琉古王国和帕加马王国的统治之下。托勒密和塞琉古皆为亚历山大的部将,亚历山大死后自立称王,分别定都于尼罗河入海处的亚历山大里亚和奥伦特河畔的安条克。帕加马王国位于小亚细亚半岛的西北部,都城为帕加马。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灭亡托勒密王国、塞琉古王国和帕加马王国,尼罗河流域、地中海东岸和小亚细亚半岛成为罗马人的属地。

画家笔下的通天塔

公元前7世纪,迦勒底人兴起于巴比伦尼亚,进而取代亚述人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迦勒底人所操的语言亦属闪米特语系,迦勒底人建立的政权称作新巴比伦王国,是为古代西亚闪米特人文明的最后阶段。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约公元前605—前562年在位)当政期间,征服巴勒斯坦,摧毁耶路撒冷的圣殿,将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迁至巴比伦尼亚,是为“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二世大兴土木,扩建后的巴比伦占地1万公顷,幼发拉底河穿城而过,城内的通天塔高达7层91米。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米底王妃阿密斯提而在巴比伦城中修建的所谓“空中花园”,位于多级塔庙之上,引幼发拉底河水浇灌林木,堪称古代世界的建筑奇迹。

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位于地中海东岸,地处黎巴嫩山西侧、陶鲁斯山与巴勒斯坦之间的狭长区域。公元前3000年,闪米特语系的分支迦南人移入腓尼基,希腊人称之为腓尼基人。公元前2000年,文明的曙光在地中海东岸逐渐显现,包括推罗、西顿和乌伽里特在内的诸多城邦相继建立。腓尼基人是古代世界的著名商人,腓尼基人的商船航行于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的广大水域。北非城市迦太基是腓尼基人最重要的海外贸易殖民地,公元前2世纪布匿战争之后被罗马人夷为平地。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征服地中海东岸诸地,腓尼基被纳入罗马人统治的叙利亚行省。腓尼基人曾经在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创立字母文字,腓尼基文包括22个辅音字母。腓尼基字母首开人类字母文字的先河,对于其后出现的希腊字母和阿拉马字母皆有重要的影响。

巴勒斯坦位于腓尼基南侧,包括地中海东岸与约旦河之间的狭长区域。巴勒斯坦的早期居民是迦南人和喜克索斯人;喜克索斯人曾经入侵尼罗河三角洲,建立埃及历史上的第十五王朝和第十六王朝。公元前2000年后期,闪米特语的分支希伯来人移居巴勒斯坦。然而,希伯来人从何处进入巴勒斯坦,缺乏信史的明确记载,目前尚不得而知。希伯来人移居巴勒斯坦初期,史称“士师时代”。“士师时代”的希伯来人分为十二个部落,相传源于希伯来人祖先亚伯拉罕嫡孙雅各的十二子,其中生活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希伯来人部落联盟名为以色列,生活在巴勒斯坦南部的希伯来人部落联盟名为犹太。扫罗是希伯来人的第一位国王,来自以色列部落联盟。扫罗死后,来自犹太部落联盟的大卫统一巴勒斯坦的希伯来人,定都耶路撒冷。大卫之子所罗门当政期间,在耶路撒冷建造圣殿,史称第一圣殿,亦称所罗门圣殿,耶路撒冷由此成为希伯来人的宗教中心。所罗门死后,巴勒斯坦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国和南部的犹太国,分别定都于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公元前8世纪,亚述帝国的军队攻陷撒玛利亚,以色列国灭亡,以色列居民流散各地,史称“失踪的以色列十部落”。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王国的军队占领耶路撒冷,犹太国灭亡;尼布甲尼撒二世迁犹太人于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此后,巴勒斯坦相继处于波斯人和希腊人的统治之下。公元1世纪,罗马人占领巴勒斯坦,摧毁犹太人在大流士当政期间获准返回家园后在耶路撒冷重建的第二圣殿。公元2世纪,罗马人将犹太人逐出巴勒斯坦,在耶路撒冷犹太教圣殿的原址建造朱庇特神庙,耶路撒冷改称埃利亚·卡匹托利亚。祖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由此开始进入所谓“大流散”的历史时代。(www.xing528.com)

画家笔下的扫罗与大卫

画家笔下的波斯波利斯百柱之殿复原图

公元前3世纪,与波斯人同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帕奈人建立阿尔萨息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安息王朝。安息王朝兴起于伊朗东部的帕提亚,最初定都于尼萨(位于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附近),继而迁都埃克巴坦那(位于伊朗西北部城市哈马丹附近),直至定都泰西封(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安息王朝都城泰西封与希腊化时代的著名城市塞琉西亚隔底格里斯河遥相呼应,合称麦达因,阿拉伯语中意为“两座城市”。安息王朝鼎盛时期,领有伊朗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诸地,进而在中东地区与罗马人分庭抗礼。曾经因平息斯巴达克斯起义而名噪一时的罗马将领克拉苏,公元前53年毙命于征讨安息王朝的战场。安息王朝扼守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经与中国的两汉互通使节。

画家笔下的所罗门展示第一圣殿平面图

位于北非东部的尼罗河流域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定期泛滥的尼罗河水灌溉着周边的区域,承载着古老的埃及文明。埃及早期居民所操的语言兼有闪米特语系与含米特语系的双重要素,尼罗河流域的定居文化早在公元前4000—前3500年的阿姆拉时期业已成熟。在公元前3500—前3100年的格尔塞时期,尼罗河流域逐渐形成称作斯帕特的诸多城邦。希腊化时代的埃及祭司曼涅托曾经将古代埃及的历史划分为31个王朝,第一王朝的历史则可追溯到公元前3100年的统治者美尼斯当政期间。古王国(公元前2686—前2181年)包括第三至六王朝,定都于尼罗河三角洲南端的白城(第6王朝时改称孟菲斯,今埃及首都开罗附近),是古代埃及文明的鼎盛阶段。金字塔位于白城附近的吉萨高地,是古王国时期的法老陵墓,现存80余座,其中第四王朝时建造的胡夫金字塔、哈弗拉金字塔和门卡拉金字塔最为壮观。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人智慧和建筑艺术的标志,而且象征着法老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新王国(公元前1570—前1085年)包括第十八至二十王朝,都于上埃及的底比斯(底比斯亦称诺威,意为主神阿蒙的城市,位于今开罗以南670公里处),是古代埃及文明的另一鼎盛阶段。新王国的历代法老致力于开拓疆土的扩张战争,在南方溯尼罗河而上征服努比亚,在东部越过西奈半岛攻入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新王国时期,僧侣势力呈上升的趋势,僧侣与法老之间的权力角逐日渐激烈。底比斯城位于尼罗河东岸,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闻名遐迩的帝王谷与底比斯城隔河相望。底比斯城内的卢克索神庙和卡尔纳克神庙不仅是古代埃及建筑艺术的杰作,而且标志着僧侣阶层权力和财富的膨胀。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约公元前1379—前1362年在位)当政期间,宣布废黜包括底比斯主神阿蒙神在内的诸多神祇,封闭阿蒙神庙,没收阿蒙神庙财产,独尊太阳神阿吞作为埃及的唯一神祇,自称埃赫那吞,广建阿吞神庙,迁都阿马尔纳。阿蒙霍特普四世死后,图坦哈蒙即位,恢复阿蒙神的原有地位。新王国结束之后,利比亚人和努比亚人相继入侵尼罗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日渐衰落。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末期,是目前所知人类最早出现的象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包括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经历从圣书体、祭司体到世俗体的演变过程,书写形式日渐简化。希腊化时代,古埃及语借用希腊字母作为书写形式,辅之以象形文字的世俗体符号,是为科普特语。古埃及人的历法,初为阴历纪年,后采用阳历纪年,将一年划分为3季、12个月和365天。古埃及人在解剖学方面可谓独树一帜,木乃伊的制作技术反映出古埃及人在医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出版物中的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

吉萨金字塔群空中航拍图

卢克索神庙

罗马皇帝瓦列里安(左立者)向萨珊国王沙普尔一世臣服浮雕

公元3世纪,萨珊王朝兴起于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发祥地法尔斯。萨珊王朝的创立者阿尔达希尔(224—241年在位)出身于琐罗亚斯德教祭司的家庭,224年灭亡安息王朝,226年在泰西封自称“诸王之王”。萨珊王朝尊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领有伊朗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广大地区。此后四百年间,波斯帝国重振雄风,尤其是萨珊王朝与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交战频繁,中东地区形成东西对峙的政治格局。260年,萨珊王朝军队在地中海东岸的埃德萨俘罗马皇帝瓦列里安;萨珊国王沙普尔一世(241—272年在位)曾经将瓦列里安俯首称臣的画面刻于山岩之上,用以炫耀波斯的强盛。7世纪初,波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战事再起。萨珊王朝军队一度占领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大部,直至攻入尼罗河流域。622—628年,拜占庭军队发动反攻,收复叙利亚、小亚细亚和尼罗河流域,兵抵底格里斯河流域。

古埃及象形文字

公元前6世纪,称雄中东的闪米特—含米特语系诸多分支日渐衰微,印欧语系的重要分支波斯人异军突起,成为主宰中东命运的统治民族。波斯人系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分支。“波斯”一词在波斯语中读作法尔斯,源于伊朗高原西南部的地域名称法尔斯,希腊人称之为波息斯。法尔斯是伊朗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所在,阿黑门尼德王朝和萨珊王朝皆由此崛起,波斯帝国和波斯语亦由此得名。[2]纵观上古时代的历史舞台,在华夏文明之外,唯有驰骋中东的波斯帝国与雄踞地中海世界的罗马人统治绵延长达千年之久,波斯文明与罗马文明之灿烂可谓交相辉映。

波斯帝国的创立者是居鲁士(约公元前558—前529年在位),后人称之为“波斯之父”。居鲁士属于波斯人的阿黑门尼德氏族,居鲁士创立的政权故称阿黑门尼德王朝。居鲁士自称“巴比伦王、苏美尔和阿卡德王、四方之王”,沿袭两河流域的宗教和习俗,允准巴比伦尼亚的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重建耶路撒冷的圣殿。居鲁士当政期间,波斯人灭亡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王国、小亚细亚半岛的吕底亚王国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新巴比伦王国,征服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的希腊人城邦,占领中亚的巴克特里亚(中国史书称之为大夏和吐火罗),兵抵锡尔河流域。居鲁士之子冈比西斯(约公元前529—前522年在位)曾经远征尼罗河流域,建立埃及历史上的第二十七王朝。冈比西斯在位末期,琐罗亚斯德教祭司高墨达发动叛乱,冈比西斯死于自埃及返回的途中;阿黑门尼德贵族大流士平定高墨达叛乱,继承王位。古代波斯的著名古迹贝希斯敦铭文系大流士建立的记功石刻,位于伊朗南部城市克尔曼附近的山岩之上,1835年由英国人罗林生发现,包括古波斯文、阿卡德文和埃兰文,记述此间经历的政治动荡。大流士(约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当政期间,波斯人越过中亚,占领印度河流域,巴尔干半岛南部的色雷斯亦被纳入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版图。大流士创立行省制、军区制、驿政制和贡赋制,统一币制和衡制,初步形成中央集权的政府体系,有效巩固了波斯帝国的统治基础。在阿黑门尼德王朝的鼎盛阶段,波斯帝国统治着西起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辽阔疆域。波斯文化与希腊文化交相辉映,曾经是古代世界的靓丽风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都城波斯波利斯,古波斯语中称作帕尔萨,位于伊朗西南部法尔斯省的设拉子附近,始建于国王大流士当政期间,历时半个世纪,兼有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希腊的建筑风格,堪称古代波斯帝国的象征;宫廷殿堂号称“百柱之殿”,柱高7米,柱头饰动物和人面形状,艺术与宏大气势于断壁残垣之间依稀可见。大流士之子薛西斯(约公元前486—前465年在位)当政期间,波斯帝国与希腊人之间爆发战争。此后,波斯人退出爱琴海水域,波斯帝国逐渐衰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