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析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析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目前已确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86项,加上扩展项及增补项,总计160项[7]。在中国,针对单项纺织工艺的研究已经有非常丰富的成果了,但在整合全面的纺织非遗,以及创新和文化传播上,还处在逐渐完善的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纺织非遗的一大特色就是民族多样性,并形成了两大类别的非遗群体。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析

传统纺织工艺包括但不限于编、织、钩针工艺,蕾丝工艺,刺绣工艺(针织工艺、梭织工艺、黏合与擀毡工艺、簇绒工艺等),染色、印花,以及各种针线工艺形成的用于点缀和装饰纺织品的工艺。我国目前已确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86项,加上扩展项及增补项,总计160项[7]。在这些纺织及与纺织相关的非遗技艺中,从刺绣、印染类的装饰性纺织工艺到民族服饰类的成衣制造技艺,都被列在三大非遗类别中:传统技艺、民俗和传统美术

中国结这类即使在国际上也尽人皆知的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术不同的是,由于历史与文化、工艺的品类、民族多样化等带来的复杂性,中国的大多数纺织非遗在外文纺织工艺文献中即使被提及,也处于出处不确定的状态中。例如,The Dyer’s Art:Ikat,Batik,Plangi一书在纺织技艺中虽然提到日本在飞鸟时代从中国进口了一块真丝纺织物(新疆艾德莱斯绸),但不同于对日本纺织的介绍和描述非常详尽,书中对中国这类工艺的中文名称、起源时间和起源地点的了解十分匮乏。当然,比起中国,日本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非常早。在意大利手工纺织大师Paola Besana的2 000多本藏书中[8],可以找到英文版本及日文原版的日本手工艺书籍,如1982年出版的Japanese IKAT Weaving,the Techniques of Kasuri就对日本纺织工艺进行了详细的日文名词解释及工艺介绍。从其他外文资料中对日本传统纺织工艺的详细介绍及日语名词说明上也可以看出,日本在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播上较为成功。(www.xing528.com)

在中国,针对单项纺织工艺的研究已经有非常丰富的成果了,但在整合全面的纺织非遗,以及创新和文化传播上,还处在逐渐完善的阶段。同时,在纺织非遗这个大类别下讨论“不确定遗产”时,不仅应该关注工艺本身及现代化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更应该注重能够传承纺织非遗的群体,以及与非遗联动的相关群体所能构成的非遗社区。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纺织非遗的一大特色就是民族多样性,并形成了两大类别的非遗群体。一类是以汉族为主,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历经多个朝代所产生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宫廷艺术。另一类是以少数民族为主,多以母亲传给女儿的家族传承方式,能够代表其文化特点的少数民族纺织、服饰。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纺织工艺,其材料使用、色彩应用、艺术审美情趣等也有着明显的差异。除此之外,纵观以汉族为主的纺织非遗,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少有人使用、穿着纺织非遗,但是对纺织非遗的保护和工业化发展则较为成熟。而少数民族纺织非遗大多分布在交通和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与此同时,尽管面临年轻人的流失而导致传承断代的危机,少数民族群体依然使用着纺织服饰传统。这为针对中国纺织非遗的研究引发了新讨论:(1)在不同文化、民族背景、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下,如何统筹、分类中国纺织遗产;(2)为了将纺织非遗文化推广和传播到国际媒介上,其相关专业中英文翻译注释的校对,既要与国际“惯例”协调统一,同时也要有助于解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3)由于非遗本身及工业化社会所带来的不确定影响,纺织非遗乃至传统手工艺有必要按照传承创新的需求进行重新评估和定位,以确保其遗产价值可以被全面或有倾向性地识别和激活;(4)在以上第一条和第三条的讨论之后,中国纺织非遗是否可以分几种遗产社区进行讨论,应基于现状与激活情况分析,从而为设计激活纺织遗产社区打下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