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艺术化生活之自者的常态生活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艺术化生活之自者的常态生活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化的生活”即是感知和使用生活中的艺术。对文化遗产村落的居民而言,他们是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建筑艺术、民间艺术的拥有者和使用者,这些地域文化因素构成他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保护文化遗产的整体观与活化观本不能以牺牲原住民的生活质量为代价;相反,遗产区居民“自者”的文化与价值认同会演化为一种红利,促进区域发展的生态演进。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艺术化生活之自者的常态生活

艺术化的生活”即是感知和使用生活中的艺术。对文化遗产村落的居民而言,他们是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建筑艺术、民间艺术的拥有者和使用者,这些地域文化因素构成他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作为本地原有居民,他们以“自者”的身份在饮食起居、节日庆典、民俗仪式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日常生活的艺术化。但是,这种具有丰富文化意涵的生活却可能因为观念的改变而丧失其原本的审美意味,并转变为负面的情绪。

例如,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梯田的世界遗产里,一个个传统民居在“外人”看来是非常可爱的“蘑菇房”,在当地人眼中却是贫穷落后的象征,负面的价值判断成为传统民居活化保护的障碍,甚至在潜意识中影响个体对本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个体的文化认同对文化遗产发展有重要意义,因为人本身就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只有人与文化之间进行互动,才能真正带来文化发展的新活力。因此,我们不应该采用静态方式将文化遗产村落摆放到各种类型的博物馆中加以收藏和保存,而是应该以创意的方法将其活化。艺术介入作为重要的参与手段进行生活场景的审美设置,使村民对自身常态生活产生心理认同,从而赋能遗产村落,使其保持可持续发展。(www.xing528.com)

理解场景理论的作用在于了解通过“舒适物”的设置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体验,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社会生活和选择。在场景理论中,“舒适物”通常是指能给使用者带来愉悦体验的场景要素,可以对价值体验和社会情感共鸣产生影响。这为艺术介入遗产村落存量资源的舒适化改造赋予了意义。例如,在上述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民居的案例中,屋顶以茅草修建、形状酷似蘑菇的当地传统民居作为哈尼族文化最重要的外部表征,实际却存在着光线昏暗、人畜混居、卧室狭小三大缺点。这种功能上的缺陷使传统居民不能满足居民因生活方式变迁所引起的居住需求变化,因此,尽管“蘑菇房”体现了上千年来哈尼人应对当地气候和资源条件做出的最优选择,在景观上也与当地梯田环境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和谐关系,但还是出现了巨大的衰退迹象。2012年4月,“红河哈尼梯田”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相关工程开始实施时,当地全福庄中寨的传统民居两年内减少近半,令人痛心的同时也反映出关于居住的新旧理念之间的巨大冲突。罗德胤项目团队利用技术手段从扩大门窗面积、整体构架抬升、内部空间功能重构三个方面入手,在保证改造之后建筑外观没有发生大变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室内居住条件的基本现代化。室内场景的舒适化提升了居住体验,对化解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保护文化遗产的整体观与活化观本不能以牺牲原住民的生活质量为代价;相反,遗产区居民“自者”的文化与价值认同会演化为一种红利,促进区域发展的生态演进。在这个案例中,居民的认同与居住选择才是“蘑菇房”能够延续的保障,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探索了一条传统民居通过场景舒适化改造而适应现代化生活的技术路径,其中可以看到明显的艺术设计介入痕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