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亚洲,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的产业布局,可多关注亚洲现当代华人艺术大师及他们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具备一些共性,如出生在中国、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具有在西方留学或长期生活的经历、擅长使用东西方的水墨与油彩媒材、创作中融入东方思维之根脉与西方表现形式、在世界多个美术馆举办过系统性的学术展览、作品被国际间美术馆购藏、主要收藏群体遍布全球等。他们能够理解并尊重传统,东西兼备,深谙西方艺术潮流,却能坚持民族性,不随波逐流,不懈地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又自成体系,如李可染先生说的“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由大时代的机会成就的,后不可再造。
近年来,在艺术品投资领域,很多人都在积极有效地努力。2011年11月,在由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国家艺术理事会、南洋艺术学院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政府、厦门美术馆联合组织的中新两国文化交流活动中,林学大、林友权父子在厦门美术馆举办了作品联展,并出版展览著录《(新中两国艺术交流展)传承与开拓——林学大与林友权美术作品展》。2015年,北京保利艺术馆与新加坡当代美术馆合作举办了陈文希精品回顾展,并出版展览著录《陈文希大师精品回顾展作品集》。该回顾展对印度尼西亚重要收藏家珍藏约30年的陈文希各个时期的240余件作品进行了学术整理,是艺术家陈文希逝世以来最大规模、最完整的一次回顾展,成为陈文希研究领域的重要参照指标。2016年,松艺术基金会与新加坡当代美术馆联合举办杨可均亚洲巡展,新加坡当代美术馆出版《悦情可均——杨可均亚洲巡回展》大型作品集。这些研究填补了新加坡学术界对于这些先驱华人艺术家的研究之缺疏。目前,松艺术基金会正在协助刘抗家族整理刘抗本人的作品及其家族收藏的作品,其中包括大量刘抗与刘海粟的书信和刘海粟赠给刘抗的作品。这些长期的规划、布局和努力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在文化领域的落地与推进产生了切实而正面的影响,可以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文化软性实力方面的融合与对话,减少误解与冲突。此外,产业的布局发展需要韧性和耐性,既需要进行长期规划与布局,也需要拥有学术的高度和深度,其效果可能在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坚持后才会逐渐显现出来。(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